新浪博客

很像电影的李白诗歌《送友人》

2017-09-12 22:38阅读:
【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李白《送友人》到底是送别还是告别?
丁启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很像电影的李白诗歌《送友人》李白《送友人》诗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

这当然是一首好诗。明谭元春辑《唐诗归折衷》的八字评语,最为恰当:“深情婉转,志致纷披。”具体的好处,前人已经指出了不少,其中清代学者王琦贡献最大,他指出两点:
一是浮云、落日的比喻。王琦说:“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二是班马的衬托。王琦在引晋朝学者杜预(杜甫十三世祖)的注释“班,别也”后,发挥道:“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李太白全集注》)
此外,宋代学者严羽指出五六两句“澹荡凄远”(《李太白诗醇》);清代学者沈德潜指出李白这首诗跟相传苏武李陵所作的赠答诗一样,“言多唏嘘而无蹶蹙声”,(《唐诗别裁》)即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都是中肯而有见地的解读。

此外,开篇一二两句,一般人都把它们视为写景句子,交代分别地点所见景物。其实,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句描写景物的诗中,也隐藏着离别的双方:青山指送行者,白水指行者。一个横字,似有拦阻不让走(留客)的意思;一个绕字似有徘徊不忍去(正如当代一首歌曲所唱的: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的情义。
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还有一个原因,有必要加以指出:电影般的视角切换。一二句是远景,俯瞰之景;三四句是近景、中景,然后转向远景;五六句又是远景,但不同于一二句,是仰视之景;七八句又是近景、中景,然后转向远景。李白这一首诗,有如今天无人机航拍的一个视频,影片。读一首诗如同看一部电影,光影(浮云、落日)、声色(马鸣、青山、白水)、情感(游子意,故人情),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显然,这是一部好看、感人的文艺片。
本文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诗人到底是送别者还是告别者?换言之,这是送别诗还是告别(留别)诗?
巴蜀书社《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的编辑者解题说:“诗题疑为后人妄加。细玩诗意,似非送友人,应是别友人,其赋别之地当在南阳。”
送别之地在哪里,我没有更好的说法,姑且采信南阳的说法。但是,关于诗题为后人妄加的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
所谓“细玩诗意,似非送友人,应是别友人”,大概指三四句和七八句吧。因为一二句写景,无所谓谁送谁别;五六句兼顾送别双方,分不清谁送谁别。
三四句中,第三句只说分别,是中性立场。可能有送、别倾向的是第四句,“孤蓬万里征”。这句诗,貌似是别者(诗人)的自怜漂泊,但其实也可以是别者在送者眼里的形象。有诗为证,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这一回,明明白白是李白送杜甫离开,但是他用了“飞蓬”一词——可以理解为兼指李白杜甫,但实际上是指杜甫的。
七八句,“萧萧班马鸣”,既然班马指双方的马,那就只有“挥手自兹去”可以理解为是指别者了。但是,李白的诗中,挥手就有指送者的。例如《南阳送客》“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还有一个旁证,《送友人》中第二句是“白水绕东城”。李白没有异议的送别诗《送友人入蜀》中也有“春流绕蜀城”一句。
的确,李白这首《送友人》,究竟是送别诗还是留别(赠别)诗,界线有些模糊。这有可能是李白故意为之的。目的是追求送、别双方情感的平等、交融,避免司空见惯的送者叮咛、嘱咐,啰嗦不已,别者悲惨凄怆,哭哭啼啼。还有可能,这是李白为了适应变换不同视角的需要。远景、俯瞰,分不清谁是送者,谁是别者。
2017-9-12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