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史散记:说寡

2010-09-08 19:54阅读:
最近在翻看《后汉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一个精选本,反正是要增强古汉语能力,索性就耐着性子看些吧。不过《后汉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艰涩,至少要比《左传》明白多了。超级不喜欢《左传》里将一个人或地名来回换称呼,一会儿名儿,一会儿字,一会儿又封号的,闹得太花哨了,就像镇关西被打得脸一样,眼晕。
《仲长统传》里收录了他一些政论文字,他是个顶顶的政论家,也是个挺曹派。这个精选本里的仲长统传记基本都是他的著作内容节选,可以说他的论述还是蛮对症儿的,对于东汉后期整个统治阶层的黑暗腐败还是直指要害的,某些论述还是很精到的。
忘记了是哪篇文字里的一句话了,大约是论及当时的统治结构时的一句话,说得特别的准。他说:“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
其实这应该是中国自古至今从未曾改变过的社会结构模式,中国人崇拜英雄,崇拜精英,崇拜寡者。看看项羽、刘邦之流看了一次秦始皇巡游就起了兵争天的雄心豪情;陈胜、吴广不过是一介草芥,可能斗大的字都不识一升,看富贵者酒肉生活心里不平衡,于是就起了鸿鹄之志,也不过是称王称帝夺江山而已。其实,说到底都是一种英雄的崇拜,一种寡者的崇拜。没有人敢于“众”的层面,因为它意味着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话语权,意味着是个弱势群体,意味着就要任人宰割。于是,在中国的历史里,无数次“为人下者”试图成为“为人上者”,但是这个由“众”到“寡”的过程无疑是一次破茧成蝶,只有能熬得住,才能放出光彩,否则只能在黑暗的茧中长眠。刘邦是个成功破茧者,但这个寡人做得多少有点窝囊,一抔之土未干,牝鸡已司晨,刚刚有型的汉王朝差点断送在吕后之手。西汉的终结者王莽,在我看来不过是个“众”者,他同样做着高祖梦。虽然他的家族王氏是皇亲显族,但王莽的出身却不怎样,属于王氏里的弱枝。所以他能够礼贤下士,收拢人心,一般来说这对于一个显族大人物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在一个王朝的末世风雨里。但一旦一位他破茧了就马上露出真面目了,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其实只是变成了一只蛾子而已,离蝴蝶还差
远呢。而在那次风云变化中又有多少人做着那样的梦,刘玄、刘盆子不都是么,可惜都不是那块材料。刘玄完全分不清轻重,刘盆子更是一个置骰子产生的皇帝,太搞笑了,胆小爱哭。所以刘秀成功了。因为他的野心和果敢,因为他的坚毅和谋略。三国就更不用说,曹操、袁绍谁没不想一朝黄袍加身呢,可惜最终只有曹操能够做到,要成为寡者,不仅仅要有野心,更多的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并不是谁想就可以有就会有的,哪怕你是四世三公,钟鸣鼎食之家。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寡”“众”严重失衡的社会结构,面对一次次的试图“咸鱼翻身”,古代历代王朝掌权者也都想尽了办法去稳定它。我想不外乎是稳定金字塔的官僚统治结构,大寡人抓小寡人,一层层形成一个三角的寡人结构,这个结构是有足够的张力的,它允许在适当适时的地方为那些“众”者提供一个翻身的机会,让他们还怀抱一个一朝鲤鱼龙门跳的梦想。这个张力来自于选官制度的不断更新,科举制无疑将这个洞开的很大,但要想借助这个洞爬上这个结构的上层,其实还是一个艰难的历程,还需要一个“官官相卫”的联系和纠结,因此有官就有朋党,哪怕就只是皇帝那几门拐了八百里的穷亲戚也可以。古代乡镇里的里甲制度,连坐的惩罚,都把众人牢牢的束缚住,再加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其实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像一个长着三寸金莲的女人一步三摇,没胆识也没能力越雷池半步。监察的力量是强大的,好象是汉武帝兴起的,可那个时候似乎还只是对于官僚而言,刺史嘛,没点儿刺怎么行呢?但到了后期似乎监察的力度有点像克格勃,明清无疑是个魔鬼的世界,老百姓都成了封口的植物,道路以目。于是,任何一个寡者,不管他以善良或凶残,以勤勉或淫滥的形象示人,都不愿意看到“众”者过多的成为寡者,尤其是将自己这个“寡”者替代掉。因此,众人小闹,寡者不惜搭理;众人大闹,寡者就血腥镇压,一副“老虎不发威还当病猫”的架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