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史散记:“杯酒释兵权”的潜台词

2010-12-25 17:11阅读:
读史散记:“杯酒释兵权”的潜台词
提起宋太祖赵匡胤,连锁反应的就会想起“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典故。已经有无数人研究过这个故事了,同时,人们也喜欢将这个事件与五六百年后的明太祖火焚庆功楼相提并论。同样是为了巩固政权,而宋太祖要比明太祖温文尔雅许多,难道也就是这个王朝起点的做法,注定了大宋王朝是一个文昌的时代,而大明王朝只是个暴发户的传奇么?
读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别崇拜我,我也没有去通读毕沅的大作,不过挑了这么个小故事而已。以前只是在中小学的历史课本中看到过这个故事,文本的一角一定还配这一个漫画式的图片,石守信等大将匍匐跪拜在微微发胖的宋太祖面前。而那时候,我所感知的就是一个皇帝有多么的威风,一句话而已,就让那么多大将放下了兵权,而屁颠地回乡下去当个土财主。
但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发现其实在皇帝威严的背后还有另外一层微妙的东西,这套潜在的话语系统应该是被赵匡胤发现的,而且也正是这套系统的存在,才让他有了决心去收兵权。如果不是一杯酒就可以做到的话,那么恐怕在宋初也会上演汉初、明初诛杀功臣的一幕。故事绕不开一个重要的谋臣,赵普。这个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政治家,的确很有两把刷子。起初,宋太祖心中对石守信等非常信任,并不想收回兵权,这时的赵匡胤还是很讲兄弟情谊的。都是一起打江山的,江山打下来了,自然要给些高官厚禄。但这个赵普不干了,屡次
进谏。他不干也很正常,他不过一个谋臣,文人而已。论功无论如何也比得上石守信他们,他自然不想甘居人后。而他在几次屡败屡进之后,也终于打动了宋太祖。
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
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万一军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
帝悟。召石守信等饮,酒酣。曰: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
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信等顿首: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帝曰: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于是石守信等便向皇帝要了一条生路:“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轻描淡写,不疼不痒,这么一桩大事就解决了。为什么赵普那一句话就打动了赵匡胤的真心呢?因为赵匡胤比谁都知道,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所谓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过是自己“非统御才”,“不能制服其下”的结果。换句话说,赵普那句话其实就是将石守信等将领又推到了陈桥那个历史结点上,让此时身为皇帝的赵匡胤再感受一次被黄袍加身的那种幸福与无奈。那种两难的抉择,赵匡胤一定深有体会,而且还会深深记得。其实他想做皇帝,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那个年代不想当皇帝的将军绝对是个无能之辈。从唐末到宋初,不过短短半个世纪,中原大地上已经是数次更迭了,皇帝像走马灯一样的变换着,各种离奇古怪的驾崩都是发生的,而一些大臣则逍遥自在的吃着后梁的俸禄,做着后唐的官,花得后周的钱。人心不古,忠臣良将早已经跟这个时代不合拍了。谁能保证在卧榻之侧不会再来一次黄袍加身呢?
不过,我还是挺佩服赵普的,那么一句话说出来,虽然自己的目的可能会达到了,但也是将心悬在了口里。那句话的潜台词无疑是在骂皇帝无能,这种谩骂皇帝的话一旦说出来,可真是了不得,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也能坏事儿。这是一个文人的轻狂。不过似乎赵匡胤并没有将这句话彻底品透,而是直接引向了石守信等一干人。这样赵普保住了,目的也达到了。但赵匡胤这皇帝始终做的不明不白的,似乎他的确缺乏统御的才干,在生命的最后,依然陷入了其弟赵光义的“烛影斧声”之中,而其一脉子孙在宋高宗性无能之前再也无缘龙位。
赵光义才是大宋发家的决定性人物,他是陈桥兵变的重要推手,将这个略微有些不仁不义的名声给了赵匡胤他这位缺乏才干的哥哥,而其在南征北战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在最终也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家庭剧。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