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拳石之乐

2020-06-22 11:52阅读:
拳石之乐
拳石之乐
李丹崖
山石之乐,为中国古今历代文人所推崇。当下,赏石文玩仍十分风靡。简洁的桌面上,一石嶙峋,焚香幽幽,文竹或菖蒲侧立,古画在墙。一块石的存在,让一张桌、一只几平添了万千风雅。
中国的赏石文化,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山海经》载,黄帝为“首用玉者”。玉,作为佩戴的首饰之用,恐怕历史还要更久远一些。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象征着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不可能所有人都像徐霞客一样游历名山大川,即便是游历了,也不能把巍巍群山搬到自家院子里。中国文人向来喜欢以小见大,以拳石之乐代山峦峻美,以盆水之乐代沧海壮美。故而,赏石以代登山,养莲于缸以代乘浮浮于海。
石,是静默的。赏石最能养心。一石在案,望之,可以浮想联翩,精骛八级,心游万仞。如此赏石,是可以训练一个人的想象力的。石块,做成微缩型的景观,一样不失其秀美,我曾在友人那里观他书案上的一座石块,石高低俯仰生姿,倒流香焚了,置于石之巅,有云雾缥缈之美。
请石入室,是一种格调;赏石有瘾,是一种雅好。我曾见过爱石成癖的朋友,家中的书房里堆满了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石头。尽管如此,每逢周末,清晨起个大早,仍要和赏石的“石友”一起前往山林,在山谷、山坡中寻找散落在外的石块,遇到形态俏丽的,如遇佳人,如获至宝。毛刷刷之,山泉濯之,上手赏之,眉间心上,难掩对一块石头的喜欢。
r> 有一次,我跟着一位朋友到灵璧去,在一处近乎丘陵的山间,朋友去寻石头,天气炎热,口干舌燥,突然来了一场暴雨,把原本就很难走的路变得异常滑腻,一个趔趄,朋友摔了个嘴啃泥,好在以手撑地,没有毁容,膝盖倒是摔破了,淤青一片。然而,就在朋友揉那块淤青的时候,大声喊道,“石头!石头!”原来,硌着他膝盖的正是一块上好的灵璧石,小确古拙,型也好,以小锤敲之,铿然作响,朋友喜出望外,似乎膝盖上的那块淤青就不是个事儿了。
还有一位喜欢拳石的先生,他不仅收藏诸多石头,还把自己的石头以铜来开模,做成同比例的铜器,铜着了色,几乎可以与原石“傻傻分不清楚”,他说,好看无匹的石头说不定哪天就碎了,我事先给它们做个备份,省得日后有了感情,突然失去,没有个可以怀念的“备份”。
书斋,被称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拳石,是中国文人书斋的标配:郭沫若的“阳春孔雀石”、王世襄的“移山入眼成青色”石、周瘦鹃的“高峰插天不知名”石、沈钧儒的“坐看云起石”等,都有拳石的参与。
书斋的装饰物,石似乎是灵魂,炉是点题之器。炉再好,没有拳石的压阵,也是无所依附的。有时候,石头是灵感的源泉,想起曹雪芹先生的《石头记》,说不定,就是书斋中的一块石头所引发的名篇巨制。
蒲松龄先生亦爱石,曾有诗言:“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孤石自赏,幽幽其乐,多好多好!
书斋之格调,在乎“石”,拳石之乐,贵乎“拳”,如此,书斋无石,岂不是残缺不“拳”了。
《深圳商报》2020622日,见刊名《赏石》。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