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幅“京味儿”十足的民俗画

2018-05-25 08:58阅读:
刘受益绘画作品《喧闹的街市》(民国时期的前门外大街)
一幅“京味儿”十足的民俗画

一幅“京味儿”十足的民俗画
——赏析刘受益油画喧闹的街市

2013年,父亲以老照片为素材创作了一幅油画《民国时期的北京前门外大街》我写了一篇赏析文章在博客上发表,阅读量达6000余次,得到网友好评。之后,文章在《北京档案》杂志上刊登。5年后的今天,82岁的父亲又以这幅油画作基础创作了一幅新作品《喧闹的街市》,这幅作品为120×60cm把画幅放大加长,加宽,丰富了画面内容。颜色由单色改为彩色,这些变化使画面更开阔,作品更真实感人。
从画面中人物发式和服饰就能看出不同的
“行当儿”,细部刻画了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看到路边摆摊商贩中有:卖面茶、茶汤的;有卖芝麻火烧、牛杂碎的;有卖切糕、冰糖葫芦的,各种老北京小吃玲琅满目。还有提供各种服务的如:磨刀、磨剪子的;剃头、耍猴的、卖唱、算命的,一些“行当儿”现在已早已消失。 一幅“京味儿”十足的民俗画
特别是突出表现了商贩叫卖时使用的“响器”,如耍猴时打的“锣”;磨刀磨剪子用的连铁板;收购旧物打的“小鼓”;卖针线的摇的拨浪鼓;算命的盲人打的“点子”(铜鼓)等。当商贩的叫卖声、毛驴的嚎叫声、汽车的“滴滴”声、有轨电车的“叮当”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了动听的交响乐,真是热闹非凡。这些声音可使观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仿佛置身其中。
观赏者可能认为这些商贩不可能同一时间出现在这条大街上。高尔基说过:“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人物及事物的形象夸张渲染可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激发人们的兴趣。画家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绘了耶稣和12个门徒用餐时,全部都坐在桌子一边,这在实际生活中用餐时是不可能的,但观赏者并不在意,而且认为这样构图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形式美。(老照片前门外大街) 一幅“京味儿”十足的民俗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京城的大街小巷的日常生活中人情往来,衣食住行都反映着古老而具有生命力的民风民俗,通过对这幅画的欣赏,可以回首和了解北京多彩迷人的风俗,学习北京的胡同文化,探索我们古老民族的文化渊源,可以感受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就是绘画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幅画的主题《喧闹的街市》。
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一幅“京味儿”十足的民俗画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