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云南现存唯一一块“卫我边陲”的红色大匾,悬挂在南甸土司衙门里

2017-03-27 22:16阅读:
​​ 离开盈江车子一直沿着平坦的大盈江流域宽广的平原行驶,很快进入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梁河,公路两侧稻花飘香,在刚刚升起的太阳映射下一片一片的层层叠叠,非常迷人。


公路两边早起的妇女已在茶园里辛勤劳作,她们头戴蓝布包头,身穿浅色对襟短衫,下着深色长裤或黑色筒裙,一副旱傣的打扮。


下车后,沿着穿过整个县城的腾盈公路走两百多米,来到这里的名胜古迹南甸宣抚司署参观。对于这个偏居西南边陲,俗称“南甸土司衙门”的清代古建筑,我本来没有什么知识。


然而来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个仿照北京故宫建造,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汉式建筑群。统治地方的土司不但在这里行使政权、处理公务,也兼作日常起居、接待宾客之用。


南甸宣抚司署,梁河最早的古名叫南宋,元代设南甸军民总管府,南甸这个地名从此叫起。为什么要叫南甸呢?因元、明、清时代梁河县隶属腾越州(今腾冲县)节制。“南”是指位于腾冲南部而言,“甸”是指郊外坝子,所以叫“南甸”。


宣抚使是封使时代中央政权在边疆设置的统治政权机构,分宣慰司、宣抚使、安抚司三等。宣抚司是武职,他具有生杀大权,相当于地方的土皇帝。



一进公堂后有麒麟屏风,就是四品官之象征。所谓司署,就是衙门,署内除了办公处外,兼有住宿及所需要的附属建筑物等。傣语称:贺弄召发勐底,意即勐底头人的大房子。


整个建筑群分为公堂、会客厅、议事厅、正堂、后花园的五进四院,按照地势逐级升高,一共有47幢、149间房屋组成,宛如一座城中之城。土司居住在后面最高的宫殿里,在那里俯视他的下属子民和庄园领地。


我们逐一参观了南甸宣抚司署的每间屋子。牢差房里分隔成四间木栅栏的牢房,中间是狱卒使用的床、桌,还摆放着老虎凳、血孔铡、鱼尾枷、铁链手铐等刑具。


公堂上悬挂着“南极冠冕”、“卫我边陲”的匾额,左右排列着“肃静”、“回避”、龙头关刀、金瓜斧钺的土司仪仗。烟室里陈列着用来吞云吐雾的鸦片烟具和卧榻,昔日沿着西南丝绸之路从印度、缅甸贩来的鸦片,对于身处边境之地的梁河来说,无疑是廉价和常见的。


我们在厢房的展示厅里,阅读土司年代的历史和各种公文,以及当时所使用的一些器物。其中一篇《呈请改复龚姓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民国时期第二十八代南甸土司刀樾椿向当时国民党政府提请改名为龚绶的公文,讲述了其先祖姓龚,原为江苏南京人氏,于明朝开国初期随大将沐英征云南,累功驻守南甸。因南方民族尊崇刀姓,始赐姓刀,传二十八代共五百六十余年。


这个世代统治着一方“蛮夷”之地,管辖傣族等南方各族人口的土司家族,居然是汉人!那么,为什么远离汉文化中心的滇西边陲的土司,会在自己的驻地模仿明清宫廷建筑风格,建造一座彻头彻尾的汉式宫殿建筑,也就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南甸宣抚司署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明清宫廷的结构样式,在行政制度上也沿袭了封建衙门的办事程序。


龚绶在解放后留在了梁河,曾就任梁河县首任县长以及德宏自治州副州长,县政府就设在南甸宣抚司署。文革动乱时期,作为旧社会反动派被批斗致死。龚绶之子末代土司龚统政则选择了在解放战争中负隅顽抗,失败后逃亡缅甸,在异国享高寿而终。


这座保存完整的国宝级文物,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亡历史,也是从西南丝绸之路往日的一个普通驿站发展到现在繁荣昌盛的梁河县治所遮岛镇的根本原因。


南甸宣抚司署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做傣族的“小故宫”,意思是说我们的官,享有“傣家故宫”和“中国最大的傣族王宫”的美誉,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土司制度及建筑艺术等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


全媒体:@肖育文
认证微博:肖育文
新媒体营销策划师,著名自媒体人、旅行家、资深摄影师。
多家机构签约摄影师和旅行顾问。
​​​​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