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发现电荷不存在”的小伙为何能火?

2017-05-08 21:42阅读:
“发现电荷不存在”的小伙为何能火?
文/李清
连日来,互联网上多篇“云南大学凡伟发现电荷不存在”的文章引发关注。5月7日,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发布声明称,报道中提到的“凡伟”不是云南大学师生。(中国新闻网、云南网5月7日)
刚看到朋友圈中热传的“云南大学一名科学家发现电荷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一文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一篇恶搞的“钓鱼”文章,就像曾经出现过的“真实的圆周率等于4,在中国却是绝密”。看了媒体的详细报道才发现,原来是一位“民科”的“成果”。这位叫凡伟的青年,没经过正规科学训练,其提出的耸人听闻新观点,稍有物理学常识者就能作出判断。
然而,一则可称荒谬的“报道”,为何能在网上热传,引发数百万人关注呢?
首先,无疑跟当事人自己的炒作有关。从报道中得知,凡伟不只是进行“科学研究”,更希望能一夜成名。一个名为“青年传媒”的公号连续发布“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为什么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错的?”、“为什么说电荷是不存在的?(证明过程)”等多篇耸人听闻的文章,而这个公号就是凡伟运营的。他还给云南网投过一篇稿件,标题叫《24岁小伙,有望站在诺奖领奖台向女友求婚》,在投稿附言中留言称“看看能否推送到腾讯、搜狐、今日头条炒作一下”。换句话说,他一不留神把自己给炒火了。
当然,“发现电荷不存在”的帖文能在网上火起来,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光靠凡伟自己炒作是不够的,众多网友的自发传播起到了很大功劳。为什么对一则明显不合科学原理
、漏洞百出的帖文,会有那么多的网友主动传播?很显然,大多数人并没经过认真思考,很可能只是觉得文章中说的人和事“了不起”,就手指一按将文章转发出去了。这反映出公众科学素养的缺乏,以及对公共舆论、“权威人物”的盲从。虽然,传播这样一则虚假的科研报道,不至于带来多大严重社会危害,但此事也应该让很多人吸取教训,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还必须看到的是,其实公众并非对所有“重要新闻”都会相信和传播,在现实中,许多网友对一些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甚至经常持质疑的态度。但在科学领域,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多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出的重大新发现、新成果较少,获得诺贝尔奖的也至今只有屠呦呦,可以说,公众对出现能“改写教科书”的中国科学家,是有强烈的期待的。正是在这样的群体心理背景下,一个年轻小伙敢于挑战经典原理、挑战大师,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期望,让他们愿意去相信和支持。“民科”凡伟也正是迎合了国人的心理需求,得以成功炒作。
需要说的是,对民间进行的科学研究,不应该简单地否定、打压,即便一些“民科”缺乏科学训练,发布一些水平不高的“科学成果”,也不宜进行嘲讽、攻击,而应当在包容的心态下,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像凡伟这样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不惜冒用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名义,必须坚决反对。哪怕真地出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也是学术不端行为。而一则低级的“重大科研成果”炒作,能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值得全社会在多方面深刻反思。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