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书札记)刘山与寄奴草的传说

2009-06-10 20:04阅读:
(读书札记)刘山与寄奴草的传说
(压题图片:我今年4月6日拍摄的刘山,当时听一位老农说叫“刘家山”)

(读书札记)刘山与寄奴草的传说

刘福新

——
引子(在我评论栏)
为了安丘市“东纪庄”一个老农的一句话,我去了平顶山,也到了刘山山下。
同样,为了安丘市“东纪庄”一个老农的一句话,我很遗憾没有当时悟到这就是与刘裕、刘寄奴草有关的那座山。因为那位老农多说了一个字“家”,他说的是“刘家山”。也怪我没有找个明白人询问一下,否则,即使昌乐县红河镇政府催促我吃午饭,我也婉言拒绝,先爬刘山再说。
昌乐县红河镇党委的刘秘书以及与我一起登平顶山的两位昌乐文友可能也不清楚吧?如果其中有一人知道此事,我就圆满完成此心愿了,早就在那篇博文里涉及到了,何必等到今天!


(读书札记)刘山与寄奴草的传说
(图2:刘山山头与山下的路。鄙人于2009年4月6日拍摄)

我为何突然要写这个题目?真得太偶然了。午后小憩,醒来翻看《宋词一百首》,随意一翻,翻到了那首让我大半生感叹不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南宋诗词大家辛弃疾的代表作。
词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一阕《永遇乐》词中人物不少,典故多多。敝文只想研究一下上半阕。您看,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这个南北朝帝王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也就是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我的遐想还不止此,又想起了今年4月6日到昌乐县红河镇采访,不曾想到了刘家山的事。我在开头就写道:
为何我说“一念之间,到了安丘平顶山”呢?本来是到我们昌乐县红河镇采访的,因为要看河流就到了汶河;没料到汶河是一条昌乐与安丘的界河,当时的车子也是停在安丘那边的。当我知道了红河镇与安丘的红沙沟镇(据说现在已经撤镇)隔河相望时,便对刘秘书说:“走,我们去安丘那边看看。”其后,在安丘境内东拐,见一挺大的村庄,一问,才知道这个村庄叫“东纪庄”,我再次喊停车,拍摄下了村中的一条南北街。这当儿,听刘秘书与村中一老者攀谈,老者指着南面不远的山说:“那是刘家山呢。”一听到还有叫“刘家山”的,立即来了兴致,我问老者有多远,答曰“四里路吧。”我说:“我们既然到了这里,就去刘家山吧,谁让这山叫‘刘家山’呢!”

由这座刘家山进而想起了刘裕,也就是刘寄奴。看来人的大脑思索是“贪得无厌”的。我就想,我春天在安丘平顶山拍摄的那座“刘家山”是否与刘裕有关呢?是否与一种中草药“刘寄奴”有联系呢?还是从网络里搜索一下吧?结果就搜到了《留山与刘裕》,乍看题目,不免有点儿扫兴,原来安丘的山不叫“刘家山”而是叫“留山”呀?或许在东纪庄遇到的那个老农说错了?可我询问是哪个字时,他明明说的是“姓刘的刘”呀!
继续往下读,我大喜过望,原来第一段里就有“红沙沟”三字。这可是个“大发现”,因为我们的车就进入过“红沙沟镇”,只是刘秘书说“红沙沟镇”已经撤销并入了其它的镇,是什么镇不清楚。此文作者为刘春山,文后缀有“摘自《安丘广电》”字样。(此文全篇附后)
那就是说,我在今年4月拍摄的那座山是刘山无疑。因为《留山与刘裕》第一段是这样描述的:“留山,原名刘山,地处山东安丘西南部,距市区25公里,海拔441.9米,为红沙沟、辉渠两镇界山。”
可是又一愣,方位不对呀?怎么是“安丘西南部”呢?是否这个“南”字是“北”字之误?我也经常打错字的呀?就在前篇文章里我还将那片麦田打错了方位,幸亏一位“新浪好友”给指出来了呢。没法子,我不想半途而废,查查地图吧?《中国地图册》只有山东省图,字太小,我没有放大镜,根本看不清,潍坊市的图只有城区,没有市辖县市区。没办法,再从网上搜索吧?可地图都很小,我的执拗劲儿上来了,不停地搜索,后来才从“巧巧旅游网”上搜到一幅略大点的。按照安丘市原红沙沟镇与昌乐县红河镇结合部,刘山的确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这怪我总以为昌乐在安丘北边,第一印象竟然那么顽固。
好了,我费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这个方位终于解决了。我所到的山就是刘山。
另外,我还想起了一件事,共产党在大陆执政后,区域规划变动很大,昌乐县南边许多村庄原来是属于安丘境内的。我的几个原籍昌乐南部的文友经常与我说起此事。所以刘山与昌乐毗邻也就在情理之中。

那为何又叫“留山”呢?我又从“安丘辉渠镇党委”发布的一个帖子里找到了答案。这个帖子说:
在安丘市辉渠镇境内有一座独立而高耸的山,此山山名叫“留山”。该山历史上曾用名“刘山”。“留山”、“刘山”。皆为一山之名,且“留”、“刘”谐音。但是,它们来源不同,其意义也就不同了。
“留山”一名,源自神话,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后,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先河。他自诩德比三皇五帝,便摘取“皇帝”二字自称,为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先例,被世人崇拜为“半神体”的神人。说他自身有术,以术召石,令石自行。他有一件宝物――赶山神鞭,用这赶山神鞭,一方面将天下所有石头,都驱赶到北方的长城下,供筑长城使用;另一方面就是赶群山,填东海,作石桥,供他过海观日出使用。当秦始皇挥舞着赶山神鞭,来驱赶留山填东海时,奋起三鞭,非但没有赶走留山,反而使留山的海拔增高。无奈之下,只好留下此山,因此名“留山”。
“刘山”一名,源自史实。公元409年,东晋北府兵大将刘裕,率军征南燕(国都在现在的青州),路过此地,停军此山。后,刘裕做了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死后尊封为神,在此山上建起他的神庙。因为他姓刘,且“刘”、“留”谐音,故此山一度称为“刘山”。但是,“刘山”一名,远不及“留山”一名历史久远,所以“刘山”一名现已不用,仍以“留山”为名。
啊,原来“留山”源自神话,而“刘山”源自史实。而安丘人“弃近留远”,用“留山”作为“正式名字”。不过这样一来,对我这个姓刘的人来说,却有点儿难以接受。虽然我不是安丘人,是昌乐人。

我的题目中有“寄奴草”三字,也就必须将这个故事叙述完整。晚饭也就不得不再次推延了。
“寄奴”本来是南朝第一个朝代“宋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乳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正在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的。”童子一听,吓得弃药四散逃跑,寄奴便将其中的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将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道这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至今。
史书里还说:“活血通经药刘寄奴,相传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早年微贱之时于山中砍伐荻草,遇一大蛇而射之,蛇遁去。明日往寻之,闻榛树林中有杵臼声,见青衣童子数人正在捣草药,且云其主被刘寄奴射伤,捣药为之敷伤。刘上前叱散之,收取草药而返。后遇金疮敷之即愈。后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 (《本草纲目》卷十五)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它究竟与安丘市西南部的刘山有何关系呢?
此处亦有一段故事。说的是东晋末年,时为车骑将军的刘裕率兵征南燕,很长一段时间驻扎此山。其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颇得当地民心。刘裕征讨南燕的战斗打得吃紧,兵士伤亡惨重,军中缺医少药,又不忍心打扰穷苦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受伤的士兵创伤溃烂而死,军队战斗力日益减弱。某天,刘裕漫步山巅,愁肠百结,走走停停,突然一脚踩空,跌下山崖,小腿也磕破了。他的腿流血不止,疼痛难忍,顺便从身边扯了一把草揉碎摁在伤处。说来奇怪,不大一会儿,疼痛减轻了好多。刘裕大喜,急忙又扯了一大把带回军帐,让军中大夫试用。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不仅烫洗枪刀箭矢等创伤有神奇效应,而且用来烫洗毒疮毒疖毒疔也已立竿见影的效用。可喜的是,这种草漫山遍谷都有。
此后,刘裕军队恢复了战斗力,胜利打下了南燕。
因为这种“神草”救活了数不清的老百姓,于是,人们就以刘裕的小名“刘寄奴”为该草的名字。此山也冠以刘字,曰刘山。
刘裕病逝于公元423年,人们在刘山建了一座“秀云观”以祀之,香火延续千年不断。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秀云观被侵华日军烧毁。这该死的日寇!
写到这里,我就想,怪不得我没有望到秀云观呢。

2009年6月10日20:00完稿


(读书札记)刘山与寄奴草的传说
(图3:刘山山顶。鄙人于2009年4月6日拍摄)



附一:百度贴吧>红沙沟吧

留山与刘裕
   留山,原名刘山。地处山东安丘西南部,距市区25公里,海拔441.9米,为红沙沟、辉渠两镇界山。
  先前,留山顶上有座前后三院的庙宇,名为:秀云观(即留山庙)。主神称:三灵侯,人们尊称“刘山爷爷”。刘山爷爷即南宋武帝刘裕。公元409年,刘裕率军征讨南燕时,曾驻军留山,后来(公元420年)成为南朝宋开国皇帝。留山周围百姓把他奉为神灵,以建庙纪念之。
  刘裕驻军留山经过:公元399年农历三月,燕王慕容德率兵攻占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遂定都,400年农历十二月称帝。405年德病死,其侄慕容超继位。409年农历二月,超率兵入侵东晋,惹怒刘裕,裕上书皇上请战。四月十一,裕率军北上,乘舟过淮水入泅水。五月初,抵达下邳(今江苏睢宁),将士登陆徒步行军,沿琅琊(今山东胶南)经东武(今诸城)直指广固。间至留山驻军休整,犒赏三军,广交民众。六月十二晋军过大砚山,与燕军在临朐以南开战。六月十九,攻克广固外城,410年二月初五夺取全城,生擒慕容超,俘送于建康(今南京)而杀之。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生于东晋兴宁元年(即公元363年农历六月十三),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后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汉楚王刘交二十一世孙。父刘翘,母早亡(由姨母奶大),妻张氏。幼年家贫,靠种地、砍柴、打鱼、贩鞋为生。402年击败桓玄篡晋集团,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官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后升相国,封宋公,加九锡。公元420年农历六月初九,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称帝,建立南宋朝,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年号永初。公元422年农历五月廿一病故,享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帝,陵寝初宁陵。南朝宋,又称刘宋,传八帝,武帝刘裕、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孝武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明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帝刘准,历六十年。公元479年四月为南齐所代。
  留山著名遗址“石墙围子”,全长4060米。始建于清咸丰辛酉年(即公元1861年),由夏坡村人李湘棻、李莘遇率民众所建,防御捻军侵扰。这年九月下旬,捻军进犯留山,黑峪子村壮士刘公泮水率众奋勇反击,因抬枪药耗尽,不幸头颅被割,享年38岁。留山围墙有段“坊氏围子”,系坊子区民众到留山躲避捻军时所建,可见,在那兵荒马乱岁月,留山庇护过很多民众。据考,留山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作者 刘春山)
          
                    --摘自《安丘广电》

(读书札记)刘山与寄奴草的传说
(图4:刘山沟壑的村庄。鄙人于2009年4月6日拍摄)


附二:我的博客相关文章链接网址:

(散文--图片)一念之间,到了安丘平顶山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9a94bc60100d0bp.html?vt=4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