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经济眼看历史:潼关大战胜败在粮食

2020-02-20 19:44阅读:
历史该怎么去看,我一直主张要更多的看历史背后的经济因素。潼关的突破军事上的因素,远远比不上经济层面的因素。很久没有写历史方面的文章了,最近疫情在家,多读史多思考。下面的世界,可能冲突又会激烈了。

经济眼看历史:潼关多次被经济因素突破

中国历史的名关,多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如果数起来,潼关应当是最重要的关口了。在汉代以后,潼关实际上替代了秦国的函谷关,成为关中的门户和出关的关键。而潼关的天险,我这里要说的是历史上多次的潼关大战,其实主导战争的,不是军事而是经济,经济的压力决定了你战场的行为,最后导致你的成败。
潼关缘起先秦时期的桃林塞,于东汉安帝时期创建关隘。东汉羌民起义官军作战失利使统治者创建潼关以控制东西要道,拱卫京师洛阳。到了唐代,潼关城的位置因黄河在此处的陡转东流而发生变化,于唐天授二年(691年)北迁至今港口镇,一个较低的台地之上。之后历朝的潼关城并无大规模迁移,基本维持在唐潼关城的基础上。
经济眼看历史:潼关大战胜败在粮食
历史潼关示意图

潼关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崤函古道西端的起点。历史上的潼关,扼西北咽喉,掌当年长安帝京门户,是关中的东大门,是汉代以来东入中原,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潼关、黄河、秦岭,构成了
中原与关中的天然屏障,潼关多次被突破,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在长安作为朝代政治中心的时候。
公元211年,曹操占据黄河下游地区,把持着东汉中央政权。赤壁之战后,曹操南下受阻,转而向西发展。马超怕曹操借机消灭自己,联合关陇地区的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10部兵力10余万人,扼守潼关,拒曹人关。关中能够十路军阀,体现在当时的混乱局面,经济力量必然更割据,这样的局面下肯定是无法与曹操打持久战的。曹操用娄圭之谋,夜渡渭水,聚沙灌水,一夜之间冻冰为垒,架起浮桥,曹军全部渡至渭河以南。曹操预料马超必来夜袭攻营,于是预设埋伏,击败马超军。马超受挫,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就是马超因为经济因素是坚持不住,内部分裂,又单独被迫出战战败,曹操取得了陕西。魏国占据关中是遏制刘备的关键。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关键的其实是怎么样取得关中,诸葛亮多次北伐为了关中而不得。当年楚汉争霸,也是先占据关中为根据地最为关键。
潼关影响世界历史的,最大就是安史之乱,其影响不光是唐朝的转折,也是全球的历史转折点。潼关被意外的突破了,唐玄宗外逃四川,唐朝从盛唐走向了衰落,这个衰落是带有全球影响的,因为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在安史之乱以后失去,西域伊斯兰化。否则伊斯兰是否能够兴起都是要另外假设的。别忘了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唐将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导致中印度灭亡,这个是公元648年左右的事情,到了盛唐唐玄宗晚期已经有大约100年了,不是隋唐之乱时的唐三藏那个样子了,当时其实印度地区也已经被唐朝控制的,只不过这些历史会带来非常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下唐朝在西面的方向上,高仙芝、封常清是西域的名将,高仙芝的怛罗斯之战(怛,音dá)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相邻边境、塔拉兹地区。怛罗斯之战发生时间在天宝十年(7517-8月),葛逻禄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失利。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
此战西方将它抬高到东西对撞的空前历史高度,但在中国一般史书没有当作重要战役,战争对唐朝、阿拉伯双方的疆域几乎没有影响。而且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并且继续扩张。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攻占大勃律菩萨劳城,而於天宝十四年(755年)达到了西域经略的鼎盛;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为富庶的地方(这些地方唐朝以后都很穷了,成为了边塞,兰州再一次成为中国的地理中心,是在清朝以后的事情了。唐代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即左右脚各迈一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为一尺。唐代—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1.2万里,5000多公里,西亚诸国都在唐朝境内了)。
怛罗斯之战当时只不过是局部战役的失败,因为战后唐朝在西域的扩张终止。唐朝失去西域,是高仙芝以及他的西域劲旅因为安史之乱(7551216日至763217日)内调平叛,又在潼关战败全军覆没,训练有素熟悉西域战争的士兵和将领不在了,导致唐朝在西域再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了。安史之乱唐朝长安被叛军血洗之后,中华民族的中心东移,以后陕西长安就再也没有成为重要朝代的首都了,而且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来,以前在关中,后来就是陕西,是河南三门峡附近的陕郡以西了。
唐朝安史之乱时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在潼关临阵被杀,西平郡王哥舒翰则被逼出战,然后中埋伏全军覆没,导致哥舒翰的潼关失守,安史之乱叛军攻陷首都。历史上一贯的说法是唐玄宗受到了杨国忠的谗言蛊惑,类似的说法这里不再一一复述,这里要给你讲的更关键的问题是粮食的问题。粮食不足才是不得不出战,类似的历史在后面还会不断的上演,因此粮食和供应,经济和运输,这些没有筹划好,光有险要的地形,是不成的,而且险要的地形被历史不断的证明,是对手设伏的好场所,优势变成了劣势。
唐朝的西域边防军的粮食,是在驻地屯垦的,是军队自己生产粮食的,但他们从西域内调到潼关驻守,粮食是带不过来的,也没有人生产了,则必须是中央供给粮食了,这个粮食哪里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唐朝政府在关中地区,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的。
关中地区的人口增长,在隋朝的时候就粮食不足,隋文帝就要到洛阳吃粮,最先戴上逐粮天子的帽子。而隋炀帝所谓的巡游扬州,其实也是吃粮去的。隋唐之变,人口因为战乱减少,唐朝刚成立时,首都职员少粮食缺口不大,唐高祖和唐太宗之时,每年从江淮地域漕运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高宗往后,国用日增,到了唐玄宗时期,每年必要运米250万石。而唐玄宗本人早年也不得不多次当逐粮天子,粮食不足的时候带着大量人员到洛阳办公吃粮。
所有的粮食,都是要从潼关以东运来的,当年运粮的具体路线是:具体路线是:江南粮船沿运河行至汴水和黄河交汇的河口,卸粮入仓,即可返回。官府出资雇佣船只,从河口入黄河,向西运输。经过三门峡时,船只将粮食运到三门砥柱东面的集津仓,而后改走陆路,绕过三门险滩,运至西面的三门仓后,再改行水路,运粮船驶入渭水,直抵长安。潼关变成了战场,那么粮道就断了,不光是潼关守军粮食吃完了会成为大问题,就是长安的唐玄宗,吃粮也会成为问题。这个问题唐玄宗肯定清楚,而主管经济和粮食调度的杨国忠当然更清楚,只不过西域来的坚守潼关之将领未必清楚。因此潼关只有战不能守。
这一点最开始的封常清肯定是不清楚,否则他不会在潼关组织防线,把自己困在死地,一定是要在更前方的地方组织抵抗,怎么能够后退呢?退守潼关休整在军事上看不错,但经济上是死路一条。而且封常清的后退,还带着大量逃散的民众,加剧粮食负担。所以唐玄宗要杀他们,不是简单的宦官监军的谗言问题,他们的退守本身确实是有问题的,临阵斩杀大将,而且是正副手一起杀,唐玄宗没有那么昏庸的,杨国忠也不是傻瓜,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为之。外戚从来是背锅的,宦官监军从来都是给英明的皇帝背锅的,监军与大将,关系肯定是好不了,他俩要是关系如胶似漆,皇帝就睡不着觉了。到潼关后还要不得不出关决战,早知道如此,为何退守潼关?!潼关是防守的好地方,绝对不是展开反攻的好地方。
而唐朝最后的灭亡,也是潼关的失守。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军挥戈西进,攻打唐都长安的门户潼关。潼关守将泰宁节度使齐克让在关外置寨迎战。琢磨一下为何要在关外不在关内?关内有粮食么?最后的结果史书上说将士屡经战斗,缺粮少草,冻馁交逼,各思乡间,毫无斗志。最后的潼关失守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当年的晚唐,国家的经济中心已经在江南,江北河东地区都是藩镇割据不受中央控制。关中与江南依靠通过潼关的河流运输物资支持,这个的格局就注定不可能通过潼关的坚守来维持。这一次的潼关被突破,从更根本的原因上还是粮食问题。
到了宋代,国家的中心在东边,威胁在北边,潼关的作用,要到蒙古进攻金国时才主要体现了出来。金国与蒙古在潼关也是反复争夺,成吉思汗死的时候有著名的遗言,就是有关潼关的。蒙古太祖成吉思汗消灭西夏国后身染重病,临死前对左右大臣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攻破。不如借道于宋,宋、金两国世仇,必能答应。这个时候蒙古进攻潼关是灭亡了西夏以后从西往东进兵,守卫潼关没有粮食的担心,潼关难破,才更显得蒙古当年要与宋朝结盟的价值。在蒙古与宋朝结盟,金军被迫多个方向防守和作战,才给突破潼关创造了机会。
朱元璋对北伐元朝是有绝对的战略眼光的,北伐是紧抓粮食供应而渐进的,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划严密执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则到汴梁坐镇指挥。公元1370年,明朝将领冯宗异攻破潼关,并打算平定陕西,已经登基的朱元璋得意地认为,潼关是三秦的门户,扼而守之,残敌当如穴中之鼠了。这里如果你能够把粮食考虑清楚,就可以知道为何元顺帝在元大都北京不抵抗就逃跑了。也知道为何当年北宋总也打不下来的燕云十六州,元顺帝为何可以不战而逃。
明代潼关军事设防是历代潼关军事设防中最森严最完备的时期。明洪武元年,派郭俭守之,洪武七年在设潼关守御千户所,隶属陕西都司,洪武九年设潼关卫,隶属河南都司,洪武九年设立潼关卫,潼关开始有了长期驻军。并在今潼关周边州县还设有军屯。永乐六年,又改隶北京行都督府,正统六年后改为直隶后军都督府的在外卫,弘治年间成为直隶中军都督府的在外卫。明朝虽然是眼睛盯死了潼关,但明朝灭亡前后的数次大战,也是围绕发生在潼关的。
明朝先是1638年潼关基本全歼李自成。孙传庭的潼关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以重兵埋伏,使闯王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而走隐藏在商洛山之中。至此,陕西境内的起义军几被镇压下去。而李自成为何要去潼关,背后就是粮食!农民起义,都是缺粮是主要诱因,没有粮食的储备和支持,那么只有走出关的老路了,历史一再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毛主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特别提到了根据地的重要性,粮食是关键。
明朝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军大举入塞,再次劫掠京畿府州县八十八座,同年李自成攻克中原重镇开封,擒杀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明朝不得不从狱中被释放且已半聋的孙传庭被任命为陕西巡抚,孙的围剿策略就是重点放到了潼关以阻止李自成的东西流窜。但这个想法被崇祯的严令所终止。十六年(1643年)五月,明廷授孙传庭为兵部尚书,并加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江北七省军务,令其迅速兵出潼关。
当年孙传庭深知潼关不可以出战的道理,但时事由不得他,不由得顿足叹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度对狱吏乎!”表示了宁死疆场的决心。八月十日,孙传庭师出潼关,最初在汝州、灵宝、唐县(今河南泌阳)、郏县连胜起义军,但襄城一战遭到惨败,败回陕西。李自成缴获了孙传庭的帅旗,乘胜攻破潼关。孙传庭与监军副使乔迁高策马大呼,战死阵中。但是孙传庭始终未追封加谥于他,说法尸体一直未找到,以至后来崇祯帝对其下落产生了怀疑,不过想一下洪承畴怎么样的待遇?其实是出关作战失败的锅,需要孙来背着。孙传庭之死,对李自成来说,关中唾手可得,可以迅速发展势力了,明廷再也没有可以同李自成相抗衡的悍将劲旅了,一年后明朝灭亡。
孙传庭为何不坚守潼关而必须要出关决战,背后也是粮食的问题。孙传庭是深知不可出战的,当年他就是这样打的李自成,后来被李自成打。如果你翻翻明朝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对当时的剿饷的问题是怎样的严重不足,而军饷的关键其实是粮食,军队在潼关,粮食在哪里?明末的起义之根本原因就是陕西的九年大旱,背后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小冰河时期,陕西的粮食供不起他的军队!没有足够的粮食,潼关是不能守卫的。
清兵入关以后追击李自成到潼关,李自成对潼关的不可出战,他应当是最知道了,他先被重创又重创了别人,这是第三次了,只要有其他选择他就不会在潼关进行决战,但他没有选择。李自成的潼关决战,潼关之战,李自成必败无疑。但是防守也有胜利的可能么?只守不攻,粮食在哪里?这个问题才是关键。潼关战败,意味着李自成就此完蛋,阿济格的部队已经由北面逼近西安,多铎的部队由南面逼近西安,而李自成他只能跑!跑,往哪里跑?出河南入湖北么?他跑到湖北,清朝兵就追到湖北,依然没有活路。关于李自成的死,历史上说得比较含糊,《明史》上给了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李自成不得已带领二十骑到九宫山某村中抢粮食(掠食山中),结果被山民所困,自缢而死(想一下他到商洛山,我不太相信他会自杀);第二种是被打死,因为山民看李自成人少,此土匪不足为惧,争相击之,李自成马陷泥中,被打死(这个要确实,会有人拿着他的首级报功的,我也不太相信)。关于李自成之死,民间还流传另外一个版本:李自成其实并没有死,他跑到石门夹山寺,当了和尚,隐居起来了。这个符合逻辑,也比较符合各种野史小说演绎的需要,但正史肯定不能承认他没有死的,否则不断会有人用他招魂造反的。
经济眼看历史:潼关大战胜败在粮食
潼关历史照片
把这些历史看清楚,尤其是要摆脱纯军事主义,看看粮食为首的经济问题走向,你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了。潼关这样的险关,最后因为粮食守不住,因为粮食被迫要弃关出战,所以我们从唯物的高度,要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为了防止失联,加:dgk4476入群,或者备用号:a13941439241,备注是经济群还是拼娃群)
欢迎关注本人的拼娃公众号: digview,名称的含义是挖掘dig和视角view的组合。主要是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关注教育,关注各种社会问题,主张孩子应当奋斗,探索未知是快乐的!快乐教育不是好吃懒做的不学!请大家关注。
有关经济问题,欢迎关注本人备用公众号:捷径观察,digview2,收集整理本人的微博和各种言论,备用防止失联。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