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美哉西厢·雪茄朗读·温室书生

2019-07-23 09:33阅读:
美哉西厢·雪茄朗读·温室书生
《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西厢记》版画 (图源网络)




美哉西厢·雪茄朗读·温室书生
——随读随记之十七




美哉《西厢》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对宝黛共读《西厢记》情节记忆犹新。
《西厢记》在清朝作为“诲淫之书”被禁,但仍在民间甚至贵族人家暗地流传。《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宝黛读曲”中,宝玉见黛玉来,急忙将《西厢》藏之不迭,却又说:“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在“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由此可见,当时《西厢记》在读者中的影响力之大。作为言情经典的《西厢》,其影响力贯穿此后的中国人文历史,至少成为《牡丹亭》中杜丽娘、柳梦梅和《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参考范本。
宝黛看到的《西厢记》故事源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代董解元依据元稹的《莺莺传》,将小说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元代王实甫在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完成了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从公元9世纪元稹的《莺莺传》,到公元14世纪王实甫的《西厢》,近五百年间不知经多少人焙炼,才有一部完美的《西厢》,歌唱着“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雪茄”朗读

你知道吗?名扬世界的古巴雪茄厂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工种——朗读者。
他们每天上班为手工卷制雪茄的工人朗读诗歌和小说,已有将近150年历史了。
朗读的内容从当天报上消息开始,然后是如聂鲁达情诗等诗歌,继而是像《基督山伯爵》那样的经典小说。这真是一种减轻劳动压力和拓宽工人文化视野的好做法啦。
古巴雪茄厂里朗读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5年。当时卷烟工人自己凑钱请人朗读,是为了在枯燥而漫长的卷烟过程中,让自己感到愉快。后来古巴雪茄厂专门设置了朗读者这个工种。时至今日,在广播、电视已经广泛普及的年代,朗读者依然是古巴雪茄厂里不可替代的角色。因为朗读者可以和工人们进行交流,收音机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卷烟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每天10个小时的单一劳动,使他们无暇顾及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所以,朗读者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让卷烟工人们了解了时事,也拓宽了工人们的文化视野。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提出,要把已有将近150年历史的古巴雪茄厂朗读者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我知道,以前我国从事简单手工操作的大车间里,不少企业使用收听广播的形式来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然而,广播声掺杂在机器的嘈杂声中,收听效果很不好,以后也逐渐取消了。如今,不知道我们还有类似古巴雪茄厂这样的企业吗?如有,不妨试一试“朗读者”。




“温室”书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我的学生在童年时代不敢游过河流,不敢在夜晚走进森林,不敢在暴风雪中护送无能为力的小孩回家,这种教育就是温室里的教育。”
按此要求,咱们中国的学生几乎都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不走近大自然,不走近生活,不参加体育活动,“宅孩”一个!
目前,有识之士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温室教育”的危害,家长的宠溺式教育,培养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恋,不懂得分享,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孩子。他们在倍加呵护的“温室”里长大,在走向复杂社会时,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其实,中国教育的“初心”并非如此,孔子时代的贵族教育讲“六艺”,其中就有有“射”“御”,为培养作战人才。清代的皇子教育,也将骑马射箭作为尚武教育。
清初教育家颜元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材,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静坐冥想”的主张。他说焚膏以继晷、三年不窥园,不懂张弛之道,不善自我锻炼,“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此说切中今日之中国教育之弊病——培养弱人、病人、无用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