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张之洞如何痛恨“门包”陋规

2019-11-29 08:41阅读:
张之洞如何痛恨“门包”陋规
醇王府主奴合影照片 (图源网络)




张之洞如何痛恨“门包”陋规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光绪皇帝三十三岁生日,在颐和园内的德和园请皇族诸王、满汉大臣等看戏。据清朝遗老陈夔龙回忆,当时他作为河南巡抚入京陛见,适逢皇帝寿辰奉赏出席。同坐者有湖广总督张之洞、安徽巡抚诚勋。
当时戏台上正演吴越春秋范蠡献西施故事。当范蠡造访太宰嚭府第时,投剌了二次,司阍不予理睬,后来向司阍塞了二千金后才即为转达。戏正演到这里,张之洞突然失声狂笑起来,并大声骂道:“太恶作剧!直是今日京师现形记耳!”张之洞的骂声“声振殿角”,吓得陈夔龙急忙拉住他,劝他不要再发言,以免“致彻天听”惹祸上身。
以上故事见于陈夔龙的《梦蕉亭杂记》,从身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看戏中情节竟“失声狂笑”,“声振殿角”,并直指此为“今日京师现形记”的激烈反应来看,可见张之洞对司阍仗势索贿的现状已是何等深恶痛绝!
所谓“阍人”,即达官贵人府邸的把门仆役,俗称“门奴”。《清稗类钞》将他们排在胥役类之后、盗贼类之前的奴婢类,可见社会地位之低下。然而,切勿小觑了这些个门奴,他们的能量之大让人难以置信,以至于张之洞等清朝重臣说起他们来怒不可遏而又无可奈何。
《清稗类钞》有“阍人受门包”一则,历数了“门包”陋规之恶习。所谓“门包”,就是拜谒者求见达官贵人时奉献给“门奴”的礼金。“门包”之谓,是清人的说法,其实就是古已有之的大小官邸的“随封”或“导行费”。这个陋规并非清代创造。《后汉书•梁冀传》就有大将军梁冀让请求谒见者“皆请谢门者”,以求通报而得一见,于是历史上有了“门者累千金”的记载。
“阍人”本不过是守大门管传达的家人奴仆罢了,他们食银低微,于是收入全从职务索取。他们的第一项收入便是“门包”,它是门卫的一种专利,而且索受数额并无一定之规。如果求见者不给门房塞门包或给的太少,他们便不肯为之递帖通报。
《清稗类钞》中有一则记载,活画出门奴需索无厌的嘴脸。晚清时,有一位新到任的安徽按察使前往谒见巡抚,被门奴挡驾索讨门包费。按察使问门包需多少,答曰一百。按察使便命仆人去向怀宁县令借银一百圆。银至,送与门奴。门奴很不高兴地说道:“一百者,并非说的是一百圆,而是一百两。”按察使不得己,再向怀宁县令重借一百两,复送与门奴。谁知门奴又说:“尚有小门包之例。”问“小门包”需若干?答曰“十分之一”。此时,这位新任掌管全省司法的臬台大人被彼门奴两三敲诈、往返借款,“从清晨至是,己十余小时,上下方砖,实己数百次”,仍不得其门而入。按察使愤然叹道:“待本司如此,则其需索于府州县佐贰者,必更十倍于此可想见也。”
那么,如果碰上不肯放血送门包的主儿,遭遇会如何呢?《水窗梦呓》讲了这么一件事。乾隆皇帝做八十大寿,两淮盐运使筹办贡品。有个广东商人向其兜售一只制作精巧的大柜。此柜内有房屋门庭,“门启,则一洋人出,对客拱手,能自研墨,取红笺作`万寿无疆’四字,悬之壁后,拱手而退”。观者皆“惊为神异”,遂定价五万两白银。交付货款前夕,盐运使署的门丁向广东商人索费五千两,即按货价十分之一索贿。广东商人愕然,不肯给。门丁便说:“你这玩意儿过了明天就一钱不值了。”广东商人不相信。第二天,盐运使署果然退货不再购买。广东商人不解其故,后经打听这才知道,那个门丁劝说其主人说:“此物虽精巧,全由机关操纵,但若送京师途中有所损坏,在进呈皇上赏玩时脱落未尾一字,就会大祸临头。”盐运使深以为然,于是这桩生意也就泡汤了。




张之洞如何痛恨“门包”陋规
恭王府与醇王府老照片




清代门政之弊,特别是门包之害,自然激起如张之洞一类清朝正直的大小官吏强烈不满,直至上达天听。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时,曾有谕旨禁革门包陋规。”乾隆四十六年,上谕正式宣布:“督抚至道府,概不许收受属员门包”。并为此重申门卫人事制度:“各督抚传事禀话,交 中军、巡捕等官传禀,不许另设立管门家人,致滋弊窦”。为求“门包”文件真正落实,上谕最后要求,将皇帝的圣旨“悬之督抚署门”,并在年终汇奏一次,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然而,朝廷文件层层传达,最高指示悬之署门,效果却有限。说来好笑,且看圣旨中有这么一句话:“即奏事处,向有收受督抚随封银两,此系旧时规例,相沿至今。但各督抚俱为朕所管教,若不一体裁减,伊等转有所借口。嗣后奏事处随封银两,俱照向例裁减一半,即向得双分者,亦祇许得半分。”此言意思是,今后奏事处收受的门包,可按规例减半收取;得到双份的,只能拿半份。明眼人一看即知,皇帝并没有彻底革除门包陋规的决心。如此,连皇帝眼皮底下的陋规都放纵宽恕,又怎么去肃清千里之外的流弊呢?!
门包陋规,其实质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的原生赘疣。在专制制度下,当官的无不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其为政态度体现在用重重门禁来挡驾。“官愈大,门愈多,禁愈严,见愈难”,成为官场规则。于是,门奴自可依仗门禁来从中作祟。官僚制度不变,则此弊不免。
按《清稗类钞》说法,“门包之陋规,与二百六十八年之国祚相始终”。门包起始于吴三桂之出关乞师,欲求见摄政王多尔衮而不可得,乃以重资赂其左右,始开门接见。其后门包遂成为陋规,牢不可破。门包结束于武昌起义前夕,武昌知府侦得革命党人杨洪胜将要密谋起义,忙去求见湖广总督瑞澂。时值深夜,门奴索要特别门包,经过反复解释,门奴才去通报。故《清稗类钞》总结:“本朝之得国以门包,其失国亦以门包,可谓奇矣。”
当然,将“失国”的原因归于门包陋规,未免偏激。但是,门包陋规的确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晚清政以贿成的腐败景象。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