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汉唐士人如何看重朋友之义

2020-05-22 08:29阅读:
汉唐士人如何看重朋友之义
刘禹锡与柳宗元 (图源网络)




汉唐士人如何看重朋友之义
——《容斋随笔》札记之二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九有《朋友之义》一篇,高度赞扬了汉唐时期士人的“朋友之义”。文章说道:“汉、唐以来,犹有范张、陈雷、元白、刘柳之徒,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
文章所说“朋友之义”典范的“范张”,指汉代山阳金乡人范式与汝南人张劭。范式重诺守信,为张劭千里送葬,范张之交成为朋友之交的最高境界,后世称之为“鸡黍之交”。
br> “陈雷”指东汉年间豫章郡的陈重和雷义。两人品德高尚、舍己为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故后世称之为“胶漆之交”。
“元白”指唐代元稹与白居易。两人的友情“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始以诗交,终以诗诀”,他们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友情并不因政见上的不同而削弱。后世人称之为“唱和之交”。
“刘柳”指唐代刘禹锡与柳宗元。两人同年被贬时,柳宗元请求皇帝与刘禹锡交换贬谪之地,甘愿自己到更艰苦之地。柳宗元客死他乡后,刘禹锡用尽毕生心血整理柳宗元的遗作,自己出钱刊印发行,并收养和教授柳宗元儿子。后世称之为“莫逆之交”。
当然,汉唐时期类似的“朋友之义”典例不胜枚举。如西汉王吉与贡禹,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说他们志趣相合而交。如东汉郭林宗与李膺,因互相倾慕才学而交,郭林宗“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与李膺第一次见面,“膺大奇之,遂相友善”。如东汉公沙穆与吴佑,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无奈之下到吴佑家帮佣舂米。吴佑与他交谈后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成就了一段不论富贵贫贱的“杵臼之交”佳话。
同样,唐代士人“朋友之义”的典例也举不胜举。对友人落第的安慰,有王维对好友綦毋潜“勿谓知音稀”的真情慰籍。对友人遭贬的同情,有李白对好友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无限愁情。友人之间的惜别之情甚至死别之情,有李颀对魏万(王屋山人)惜别的忘年之交感人故事,有杜甫对亡友高适深切追忆的感人诗篇。
汉唐时期士人重“朋友之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氛围。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一经登上历史舞台,就尽显儒稚风流,涌现了一大批名士或名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儒家弟子的社会政治地位独蒙荣宠,逐渐成为士大夫的中坚力量。两汉尤其是东汉,涌现了不少以仁义相标榜的正直敢斗之士。
士人励行节操,以清高相许,交友以节义为标准,以读经致仕的清流为特定的社交圈子,与阿附宦官的浊流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士人励行节操,以清高相许,交友以节义为标准,以读经致仕的清流为特定的社交圈子,与阿附宦官的浊流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代儒宗马融,因俯苟梁冀士节有亏,致为清流士人所不齿。其亲戚赵岐责备马融:“虽有名当世,而不持节,三辅高士未曾以衣裙敝其门也。”两汉名士携手轻生赴义,在东汉历史上前后有三对齐名的李杜尤为卓特。前李杜为李固、杜乔,同为清流,引为同志,“甘愿双双赴义”;继李杜为李云丶杜众,各以名节相许,义薄云天,“上书与云同日死”;后李杜即李膺、杜密,共罹党锢之祸,慷慨赴难,同死狱中。
唐代士人相交往,最基础的原因在于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同属于一个圈子,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饱读诗书,相似的生活情趣——宴饮游历、诗词歌赋,相同的理想抱负——“致君尧舜上”,相同的社会出路——读书仕进。这么多的相同与相似,让士人群体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更能聊得来、聊得开,更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看法,这种心灵上的契合能促使他们更主动地与对方交往。同时兴趣爱好相似,也让他们拥有可以一起参与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交往。




汉唐士人如何看重朋友之义
白居易与元稹、范式与张劭、陈重和雷义的图画




洪迈非常赞赏以至羡慕汉唐士人的“朋友之义”,感叹地说:“本朝百年间,此风尚存。呜呼,今亡矣!”其实,这是一种“世风不古”的心态。就汉代士人而言,也不乏专门结交富贵、权势之人。如《后汉书•梁统传》记载,梁商惧怕宦官曹节,于是就让儿子梁冀巴结曹节,与其结为好友。诸如此类谋求荣华富贵或为解一时之困而心怀不良动机的择友之道,在汉唐时期也是不乏其人的。而南宋“朋友之义”风气败坏,难道北宋“朋友之义”就“金石胶漆”了吗?!
洪迈评价“朋友之义”时说道:“朋友之义甚重。天下之达道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而至朋友之交。故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这段话的意思是:朋友的情义很重要,天下人共同遵循的道有五类: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兄弟之道,夫妇之道,以及朋友之道。因此从天子到百姓,没有不需要朋友而成事的。
洪迈还引经据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绝”,见于《诗》;“不信乎朋友,弗获乎上”,见于《中庸》、《孟子》;“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周礼》六行,五日任,谓信于友也。这些引句说的是:《诗经》说“天下的习俗情义淡薄,因而朋友之道断绝”;《中庸》、《孟子》说“不取信于朋友,就不能获得主上的恩遇”;“让朋友信任自己”,这是孔子的志趣;“车驾、马匹、衣裳、皮裘,要跟朋友共享”,这是子路的志趣;“跟朋友交往而且守信”,这是曾子的志趣。《周礼》中有六种良好的品行,第五种就是信任,指的是对朋友的信任。
洪迈所引儒家关于“朋友之义”的经典之说,高度凝聚了儒家乃至中华民族的交友之道。朋友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朋友之义”就是真诚守信,礼让互谅,规过劝善,不论贫富贵贱,友爱互助,患难与共。汉唐的“朋友之义”,对于当今社会如何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光阴似苒、物转星移,而“朋友之义”不变。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