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魏源怎留下“魏公稻”美名

2020-04-10 08:39阅读:
魏源怎留下“魏公稻”美名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魏源故居的魏源塑像 (图源网络)




魏源怎留下“魏公稻”美名




知道魏源,是他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者。然而,对他从政的经历与功绩却 知之甚少。魏源从政经历时间很短,官也做得不大,但官声甚佳,当地老百姓口中的'魏公稻'便是明证。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他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时年56岁才被任命为兴化县知县。在清代官场中,县官是最难当的。它担负的职责最多、最实际,又最难办,而国家给予的俸禄是很少的。尽管如此,魏源于闱场跋涉三十多年后,在五十二岁时方有所谓正途出身。科场的坎坷遭遇,经世致用的志向,促使他珍惜这个机会,决心当好百姓的“父母官”。

据史载,兴化“千里河地,极洼窪,形如釜底,近高宝、洪泽二湖”。湖水涨,威胁堤防,堤溃则将影响运河漕运,故设南关、中新等五坝,以资宣泄。下河农民种旱稻,到秋初湖涨之时,新谷已收获归仓,堤启水注,与农民当年的收获无损。
然而,道光末年,官场腐败已甚,河臣河工平日宴游作乐,贪污河费,不事修缮,致使堤不坚实。一旦湖水上涨,又怕承担溃堤罪责,于是不顾下河七县人民的死话,动辄下令启坝放水。如此,农民即将收割的新谷,就会被大水冲得荡然无存,一年辛劳泡汤。此灾尤以兴化为甚,致使淮扬大饥,百姓怨声载道。
道光二十九年,洪水来得更早,自农历四月起,大雨连旬。到了六月,湖水猛涨,河员催开邮南五坝,刻不容缓。此时禾稻将实,百姓听说又要启坝,个个怨恨,数万人风起云涌一般集结堤坝。此时,魏源受任兴化县才三天。他首先察看了邮南水势,然后到县接印。
这时,“河帅将启闸”。魏源闻讯,心急如焚,他不能眼睁睁着百姓即将收获的水稻毁于一旦。于是,他找河帅力争,陈述百姓之苦,希望尽力救灾,暂缓启坝,以免操之过急。然而,河帅只图自己不受上责,执意不肯。魏源遂至总督衙门,击鼓求见。他见到总督陆建瀛后,再次为百姓申诉,反复强调不能启闸的理由。陆建瀛为掌握情况,亲往勘查灾情,终于批准了魏源的请求,消息传出后,“士民德之”。
当时,正值西风大作,暴雨倾盆历两昼夜,湖浪挟威益厉,啮堤防如摧沃雪。魏源在风雨中奔走呼号,指挥七县农民挑土护堤。随着风雨加剧,堤坝将决,情况万分危急,河臣再次提出开坝。魏源顶风冒雨,扑倒在堤上痛哭,愿以身贷民命,要开坝就让大水把他冲走。数万乡民为之感动,全力投入抢险。经过昼夜奋战,终于渡过险关,保住了堤坝。
此时,魏源浑身泥水,双眼被风雨激打得赤肿如桃,见者无不感泣。当人们含泪将这位五十六岁的老人用门板以堤上抬下时,陆建瀛见了,也禁不住和泪感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人们把魏源抬上船,到兴化码头。闻讯前来迎接的士绅百姓,从县衙到码头,路上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拿着香火、放着鞭炮,欢呼“青天老爷”。千百双手小心翼翼地托着魏源的轿舆,一直用手抬进县署。士民们又立即递来一块大匾,上书“淮扬保障”四个大字,悬挂在县署正中。是岁大穰,民谓其稻曰:“魏公稻也”。
后来,魏源在兴化县处理事情极为顺利,凡是“魏老爷”发令要办的事情,无不计日成功。他发动百姓趁冬季水枯之便,疏通河道,沿河堤植柳,兴修水利。魏源为了永久性地解决启坝问题,亲临一线深入调查,指挥河堤重修工程,保障了兴化县等下河七县人民的安居乐业。
百姓咸颂其德,匾额楹联,诗词颂赋,云涌而至。其中赞曰:“才非百里,学贯九邱。幨帷下驻,琴韵长畄。身居中士,神往瀛洲。潜心著述,远来穷搜。时方深噩,公己研求。卓彼先觉,如有隐忧。牛刀初试,砥柱中流。淮扬保障,千载寡俦。”




魏源怎留下“魏公稻”美名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魏源故居




魏源以身护堤保稻,并非一时冲动。当初他一到兴化县上任,就在衙署写下明志的楹联,其中正堂门联是“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己过不闻',厅柱联是'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作,唯愿推恩到万家',庭柱联是'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这些楹联都表达了魏源心怀百姓的情怀。
在魏源去兴化任职之前,曾在东台县当了不到一年的知县。看到东台水患严重,他亲自巡勘察河道,征集民工兴修水利。第二年夏季大水,上游洪水直接渲泄入海,免除了水患,东台人民无不称颂。此时,魏母陈太夫人病逝,魏源连装运母亲棺柩的路费都没有。他在致友人胡林翼的信中说:'弟半载东台,只因漕运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几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原来他在东台的前任为了政绩,寅吃卯粮,预征漕银四千两,上级追征时,魏源想法筹款赔垫,没有转嫁给百姓。那笔烂帐,直到他孙子魏恒在广东揭阳、前山为官时还在偿还。
魏源重视治河,并非一时之功。水灾频仍,是清朝统治者深感头痛的问题。“无一岁不虞河患,无一岁不筹河费”,可是河患依然如故。对此,魏源在他的《筹河篇》等著作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魏源在出任兴化、东台知县等地方官时,又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小范围进行了水利治理。治水过程中,魏源撰写了筹河、水利、堤防等文多篇,见解虽好,然而生逢末世,终不为所用,使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一季“魏公稻”,一生“好官声”。魏源在兴化留下的那金灿灿'魏公稻',成为他为民情怀最典型、最形象的物证。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