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2019-08-21 12:16阅读:
时值即将迎来开学季,暑期档的青春爱情、仙侠魔幻等占据了观众的视线,在学生党放飞自我、篆刻青春的同时,我们也能一捧校园阳光的斑驳记忆,跟着荧屏中的校园风追忆似水流年。纵观青春风的影视剧,从早年的《致青春》到《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从《七月与安生》到《山月不知心底事》,那些曾经奋斗和执着的经历,都值得纪念和缅怀。关于学习、职场、教育等方面的探讨,也从未停止。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昨晚刚开播的《山月不知心底事》登陆江苏卫视幸福剧场,同同时间段的《小欢喜》《七月与安生》等形成鼎立之势,不同角度探讨关于年轻人的学习、就业与爱情,都发人深思。青春剧不老,而关于成长过程中的伤与痛,执着和放弃,都令人动容。在光怪陆离的影视荧屏中,我们为何总更偏爱青春伤痕文学,在爱与痛的边缘总能空出心灵的一方天地去接纳那些纯真善良和执拗的角色,可能是因为,他们像极了昨天的我们。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荧屏伤痕文学集体“致青春”,校园风成为缅怀对象
很多青春文学被还原成电视剧,比如《致青春》,《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七月与安生》等,校园风被还原进荧屏之后,校园风成集体缅怀对象。这与我们的经历息息相关,一方面,有些作品是8090后课间热捧的书记,那时候稚嫩简单,书中的唯美纯粹的一切便是他们对于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另一方面,在这些群体长大之后,在奔赴辛苦的职场,辗转于艰难的生活,校园时候的那一方天地则成为了心目中的伊甸园,是最美好的回忆。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正如热议的一些网友所说:相比这些已成过去式的故事,他们更愿意看成长后的故事,因为这是他们的当下生活,和如今的日常是同步的。社会的变迁,年代的更迭,阅历的不同,造就了属于每一代人标签式的青春记忆。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是冯小刚记忆中的那段芳华,对于父母辈的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是小马哥风衣里抖出的英雄本色,而对于85后、90后来说,他们的青春是那一带作者笔下逆流成河的悲伤,是匆匆那年里每个人青涩的成长。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比如影视化还原的《我们的四十年》,他讲述的是70后奋斗的青春,关于梦想追求,《七月与安生》是关于闺蜜亲情的纠缠,《山月不知心底事》则是汇集了大学时光和就业之路中的亲情、爱情纠葛。不同的阶段,都在集体“致青春”,而这些属于不同阶段的青春或多或少都能让我们找到共鸣。这是校园青春剧的魅力之处。

自行车、操场、校服、情书,哪些戳中了你?
我们以刚开播的《山月不知心底事》为例,我们来看故事营造的氛围:在故事开篇就呈现了小山村里幽静又清新的环境,向远和妹妹向遥从小成为孤儿,承蒙叶骞泽母亲的照顾,向远也和叶骞泽青梅竹马。剧中山村的石板路、低矮的平房、煮沸的砂锅、热情的村民等,都铺垫了主人公年少时代成长环境的温馨氛围。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剧中向远和叶骞泽一起在山顶上仰望夜空的场景,也迎合了“山月”与“心事”的主题。乡村生活的恬静和热情,叶骞泽转学到广州的落寞和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向远和叶骞泽的点滴片段,给人一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宁静,如同一台时光机瞬间把人拉回了那个美好纯净的年代。向远和叶骞泽两位男女主青涩的懵懂、苦涩的分离、甜蜜的重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凸显了二人彼此坚定,携手向前的情感历程,也为后期两人大学和职场的分分合合的坎坷道路埋下伏笔。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从整体来看,《山月不知心底事》开篇其实平平无奇,但是却在这恬静的氛围中,我们看到了昔日的自己:比如在自行单车上从学校到家中的短暂路途,却能成为向远和叶骞泽一天最美好的时光;传达室门前,渴望包裹和信件的眼神,像极了自己对未知的渴望;向远情书被扣,仿佛是那时候校园恋情的惴惴不安和无处安放;那个曾经严厉无比的老师或者教导主任,突然在我们回过头追忆的时候成为最亲切的所在……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荧屏青春风更考验演技,别让自己成为了表情包
虽然荧屏还原的校园青春多多少少戳中了我们的内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除了故事的衔接性,演员的演技成为荧屏青春的一个再现窗口。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落入扮嫩的窠臼。以《都挺好》的主人公校园生活为例,很恰当地换了年轻演员,剧中苏明哲、苏明成、苏明玉三位小演员的表现,也让观众纷纷夸赞:“不仅长相神似,连表演时的细节都很同步,简直太精彩了!”这也成为开篇观众没有弃剧的原因。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而青春剧中演员的演技问题也容易被放大,比如《七月与安生》中沈月的哭戏一度引起网友不适,在情绪的把握度上没有拿捏好,在表情处理上显得刻板,情绪的衔接度和展现力不足。我们来看周冬雨和沈月的对比图: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你好,旧时光》中,选角就很良心了,刘昊然青春帅气,谭松韵的少女感真的好,两人在一起的画面相当美好。无论是针锋相对时的争吵还是情窦初开时的羞涩,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令人深有共鸣。选角和演技的确是衡量校园青春剧的重要方面。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山月不知心底事》中宋茜挑战高三女生,虽然在颜值和年龄上会让人看出痕迹,但是一脸青春洋溢和阳光的笑容倒是让人抵触不了啊!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从《致青春》到《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们为什么更喜欢荧屏伤痕文学?

总之,青春校园风所流露出来的对青春的怀念,对昔日纯真感情的珍惜都是十分难得的,在经历过社会上的摸爬滚打,现实中的那段奋斗时光的确是珍藏的记忆。至于青春剧中的老套路也是无可厚非,毕竟,没有经历过分手的青春也是不完满的。重要的是,在走上社会之后,如何保持那颗初心,在前行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是荧屏内外需要不断探讨和坚持的东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