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未能实现的梦想更是智慧的反映

2017-11-12 19:42阅读:

未能实现的梦想更是智慧的反映

黄友义
中华读书报 》( 20171101日)
  李景端先生是优秀的出版人,他的与众不同,体现在他创办《译林》杂志,进而创建译林出版社,也体现在他“退休了也没闲着”的老黄牛精神。如果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关于出版或翻译的文章,似乎就缺少了什么。
  他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中学没读完,竟上了四所大学,后来从中央的机关干部到地方机关秘书,最终踏进出版行业的不寻常经历。至今他老骥伏枥,是翻译出版界的知名人物,他这几十年经历,真可谓波澜壮阔!
  他的远见、胆识和成就,在《风疾偏爱逆风行》这本书中跃然纸上。
  然而,还有许多事情同样精彩,却没有写进书里。他在翻译出版的探索中,有过事不如愿,也有过想到了却做不到的遗憾。可贵的是,即使这些未成功的探索,也同样展现了他的智慧,反映了他的追求。出于客观等多种原因,有些事未能实现,这不代表他不努力,而是说明他的某些想法,往往比别人想得早,看得远。对此,我就亲历过两件事。
  一是,他较早就筹划出版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出版
。对外介绍中国的文学,包括古代经典和当代作品,不仅是几代翻译出版家的追求,也是中国政府的计划工程。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创办了英法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到了60年代,外文局又进一步制定了规模化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的计划。80年代又在《中国文学》杂志基础上,扩建了中国文学出版社,形成外文出版社和中国文学出版社比翼齐飞的局面。从70年代开始,四大名著、鲁迅选集、明清小说等数百部中国作品,逐步翻译出版对外发行。以叶君健、杨宪益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翻译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不过,把这与广泛引进外国文学相比,差距当然很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概是在90年代初,有一天李景端突然来到外文局。我是在外文出版社自己办公室里接待老李的。此前,他已经拜访了许多老资格对外翻译出版专家,包括杨宪益夫妇。
  当时他50多岁,翻译出版业务炉火纯青,把译林办得风生水起,办事风风火火,说话语速极快,感染力极强。我30多岁,当社领导没多久,见到他就是见到了老师。老李说明了打算进入对外翻译出版领域的设想,考虑系统地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把更多的中国文学著作推往国外,并且以商量的口气说,虽然外文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杨宪益的《红楼梦》英文精装版,他是否可以出版其他形式的版本。
  了解到老李的抱负,我和我的同事精神上为之一振,感到当前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不是多而是太少,现在译林有意加入进来,我们不再孤军奋战。然而,我们心里也有一丝担心,在国内外能把中国文学翻译好的译者就那么多,译林的参与,必然导致跟外文社争译者、争市场的情况。
  老李走后,我们外文社的领导专门开会研究。当时对外出版面临许多困难,包括资金的缺乏和市场的压缩,尤其是当时有一种潮流,强调对外翻译出版要赚钱,这明显不符合实际。在这种背景下,外文出版社只能把非常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迫的时政类图书的翻译出版上,每年能够出版的文学作品很有限。与外文社不同,译林的中文出版物在国内有巨大的市场,故不愁资金。现在他们加入到文学对外出版里来,对国家、对作者都是好事,应该站到国家的角度予以欢迎和支持。
  然而,译林后来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连续不断地推出中国文学著作的外文版,似乎老李的宏大规划并没有实现。我们单位自己的对外文学出版没有做强,老李那里也没有做大,遗憾的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一探究竟。
  一晃将近30年过去了。《中国文学》杂志当年在困境中关闭了,近几年中国作协的英文文学刊物《路灯》创办了。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在从事对外翻译出版,还有许多中国作品,被海外出版社翻译成外文出版发行。
  当年老李想做的事没做成,今天却有这么多人为“走出去”在努力,这表明他当年的判断与设想是对的。近来,他又不断撰文为“走出去”建言,强调不但“走出去”,还要力争“走进去”,主张以包容态度对待不同译法,允许各行其道,让读者选择,促使外国读者更好听懂和喜欢中国故事。这些见解,都值得人们重视和研究。
  二是,2005年中国译协经过竞争,击败阿根廷,承办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这将是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国际翻译界大会,意义重大,但筹备工作困难也很多。我作为筹委会秘书长,要为举办主论坛和分论坛筹集资金。
  2007年,筹备工作进入紧锣密鼓阶段。有一天老李突然找到我,提出了一个令人拍案叫好的建议:请10位中外作家和10位翻译家同堂对话。这既能吸引作家和译者的关注,更能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搭建一个平台,无疑是好主意。对我来说,请来20位国内外著名作家和翻译家,需要一定的费用。在赞赏他的高见同时,我提出能否帮助筹集赞助。热情的老李,此时虽然已经退出了领导岗位,但仍然答应为中国翻译协会牵线。于是,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到了南京,面见凤凰出版集团领导层,介绍计划,申请赞助。虽然集团领导表示这是一个好的点子,但是与当时他们的业务有一定距离。因此,中国译协没有拿到凤凰集团的赞助,这个分论坛也就胎死腹中。
  然而,老李的设想,如今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得以实现。仅中国作协举办的中国文学翻译论坛,已经举办过三届。在这些论坛上,中国著名作家铁凝、莫言、何建明、李洱、李敬泽、余华、刘震云等,与来自各国的中国文学翻译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把更多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国际读者。文化部搭建了中国文化译研网,利用这个平台,网上网下组织外国汉学家从事文学作品的翻译。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都实施了政府的对外文学翻译出版项目。当年,老李推动我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现在已经实现机制化了。看着发展的大好局面,回想老李当年的前瞻性建议,不能不对老李更加敬重三分。
  老李给自己的传记性著作取名有“逆风行”三字,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风头。他经过的地方,一定都会水草丰盛,鲜花盛开,争红斗艳!
  《风疾偏爱逆风行》,李景端著,商务印书馆20173月出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