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传承现代出版史的重大工程

2023-12-09 16:31阅读:
传承现代出版史的重大工程
——简评《中国出版家》丛书
李景端
(载《中华读书报》2023126

20121023日,由柳斌杰署长担任主编的《中国出版家》丛书编委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委托人民出版社承担这套丛书的组稿和出版任务。起初编委会拟定入选丛书的传主 ,约有已逝世出版家50位。经过人民出版社10年的多方努力,根据作者来源和史料的条件,目前已出版传记35种、介绍出版家36位。笔者曾经撰文,吁请搜集出版前辈编辑的事迹和贡献,并有幸受聘忝任这套丛书的编委,虽贡献寥寥,但如今目睹这套丛书出版问世,深感这无疑是我国传承现代出版史的一项重大工程。在欣
喜之余,内心不禁也有一些感触和联想。
首先,这套丛书入选传主的代表性十分广泛。曾有出版史学者认为,我国现代出版家的代际划分,大体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像张元济这样的民主主义者;第二类以邹韬奋为代表,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第三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如瞿秋白等;第四类以陈翰伯、陈原等为代表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出版业领导;第五类则泛指“文革”后跨世纪的出版人。姑且不评论这种划分是否准确,但确实含盖了我国现代出版业不同年代的人才构成。而这套丛书,恰恰充分体现了这种构成的广泛代表性。
综观已出版的35种书中,既有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舒新城等这样开拓、创业的出版元老,也有巴金、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跨界卓越的出版家,还有多位为新中国出版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出版领导人,如陈翰伯、陈原、姜椿芳、罗竹风、韦君宜等。此外还包含优秀编辑赵家璧、邵询美、以及装帧美术大师钱君匋、曹辛之,等等。更难得的是,这套丛书,还初次介绍了好多位众人比较陌生的老出版家,如杜亚泉、汪孟邹、吴朗西、王伯祥、赵南公等多人的事迹,填补了出版史中未发拙的空白。上述种种,无疑都是珍贵的史料。所以通览这套传记丛书,不仅可以领略几十位出版前辈,热爱出版事业,精益求精的敬业丰釆,更能从人物活动的轨迹,了解到中国现代的出版简史。
其次这套丛书的成书过程,也构成了有价值的出版史料。细阅这套丛书的作者,既有资深出版人,更多的是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大多对传主都比较陌生。但为了完成写作任务,均不辞辛劳,千寻万访,费尽心机。每种书的参考文献,都至少好几十种,像韦君宜这本的参考文献,竟多达127种。为了查找历史资料,他们除了上网、进图书馆、查档案、走访传主朋友及亲属,有时还别出心裁,从特殊渠道寻找信息奇迹。仅以陈翰伯传记的作者孙毓华为例。她只是一名六零后硕士,以前对陈翰伯基本上一无所知。后来她发现微博上有位“卡廷森林”博主,再进一步深查,方知此人竟是陈翰伯的女儿陈延琳,这一下就为她了解陈翰伯的生平和事迹,找到了有利的渠道。更难得的是,她得悉有人从潘家园旧书摊上,淘到陈翰伯在“文革”中交代的十万字材料,这可是太珍贵的史料啊!有了上述这些材料基础,再加上她从商务印书馆官网上,查到许多陈翰伯的讲话、报告、口述、文章,终于使她较好地完成了这本陈翰伯传记的撰写任务。
不仅作者如此认真撰写,承担这套丛书出版任务的人民出版社,也为实现这项重大出版工程做出了巨大努力。诸如选择和确定传主,该社就多次征询老出版人的意见,并结合传主代表性,出版业绩,资料条件,作者水平等因素,进行全面细致评估,使已出版的这批老出版家,充分体现出我国现代出版业发展的进程。在编辑、装帧、印制方面,他们也尽量做到了精细和完善。全书除文字以外,还有照片、插图、大事年表、参考文献和作者撰写的后记,而且全套书全用精装本出版。这些周到的做法,都为这套丛书增色不少。总之,上述成书的过程,其艰难与可贵,均构成了对后人有价值的出版史料。
最后,当前出版这套丛书的现实意义。依笔者愚见,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彰显前辈出版家对我国现代出版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套丛书36位传主,尽管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凭自己的努力,在各自岗位上为出版业的发展尽责尽力,并获得了值得彪炳出版史册的成就。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三位兴办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三联书店,已被历史成就为我国公认的出版老字号,他们的功绩已是众人皆知。再以笔者认识的陈翰伯同志为例。1975年他受命担任《汉语大词典》领导小组组长,那时笔者正好也参与江苏这部词典的编纂工作,以至有几次同他接触相识。起初只是崇敬他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时的出色工作,后来得知1979年,他作为国家出版局局长,在长沙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会上首次提出地方出版社不受“通俗化、地方化”的约束,改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方针。这一举措,极大地解放了地方出版社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了八十年代全国出版业的快速发展。1980年他又率先制定了“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所有这些,都是陈翰伯作为卓越出版家留给社会的贡献,它将永远被出版人所铭记。
第二、出版人必须始终牢记出版的文化属性。自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在一部分出版人的心目中,仿佛更热衷于追逐利润最大化,而把出版的文化属性反而淡忘了。这显然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套丛书36位传主的毕生经历,雄辩地告诫人们,出版的首要宗旨,就是传承和传播文化,出版人永远姓“文”,而不是姓“钱”。民国时期,面对社会上许多出版商热衷出版赚钱的低俗烂书、色情书,而王云五、舒新城、黄洛峰等出版家,始终拒绝随波逐流,坚持出版教材、辞书、科普等健康文化读物,就是很好的典范。甚至在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社会极度动乱的时候,出版家赵家璧仍坚持出版他倡导的“一角丛书”,实行“开本小,字数少,售价低”,结果不仅未亏本,反而一炮打红,出书20种,共销出20余万册。由此可见,只要创意好,善营销,出版保持文化属性,不仅能做到,还会有好发展。
第三、倡导出版家成为杂家。这套丛书中的许多出版家,都是知识宽广,跨界多面的杂家。搞出版必然要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领域和学科,所以知识面一定要广,技能要多。笔者有意強调一下巴金先生。人们大多只知巴金是作家、翻译家,其实他还真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家。他18岁就在成都编辑《半月》杂志,此后又编过《自由月刊》、《绿光》、《时代前》、《文化生活丛刊》等多种刊物。从1935年起,又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干了14年总编辑。1949年与王辛迪一起创办平明出版社,1957年又任《收获》杂志主编。这期间他当然也创作了许多小说,但到“文革”后期,他又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就从这一连串经历,表明巴金确是一位名作家和优秀的跨界出版家。最令人钦羡的还有出版家钱君匋,他还身兼装帧设计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国画家、音乐教育家、诗人、收藏家、艺术大师等这么多头衔。如此博学的杂家,难怪备受人们的敬慕。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