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帖:岭大附小之点滴回忆(卢乃湄)

2013-05-25 09:12阅读:
     岭大附小之点滴回忆
             卢乃湄

  1945年抗战胜利我和父母跟随岭南从粤北返回康乐园并入读岭大附小一年级至1951年毕业,我整个小学六年时间都在附小学习。上学时经常要走格兰堂与图书馆之间的小路,格兰堂旁斜坡上种有各色的杜鹃花,春天盛开时十分美丽。

附小有一排二层楼房,居中的陈嘉庚纪念堂是礼堂,每周的周会就在那里举行,我还记得每逢周会都要唱国歌与读总理遗嘱。附小最多人时是三百多人,附小的校歌有唱‘三百多小朋友,相亲相爱、互切互磋,学习好精神’。附小有走读生,也有寄宿生。我们教工子弟多是走读的,我的同学有陈序经校长的女儿陈云仙、李沛文之女李婉君、汤泽光之女汤美安、何世光之子何活、何泊,容启东之女容应薇、还有医学院彭卓平之女陈怀斯、麦兆煌之女麦璧珍、阮康榜之女阮佩芝、黄庆云之子黄达凯、徐兴之女徐凤珍、王季子之女王纫夷、姜立夫之子姜仲禄、孔宪保之子孔庆升等(转帖者注:还有王力之子王缉志)。记得我们的老师有校长李冬青、教务主任好像是李次冬老师、而班主任是李同香老师。还有教音乐的梁元竞老师、教跳舞的余瑞珍老师,教军训的黎国昌老师等,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老师。其中梁元竞老师教唱歌是用五线谱的。老师们上课也不很恶,罚站、留堂的情况好像不多见,更无打手板等体罚现象。除了语文、算术等正课外,还有劳作课,教我们用石膏倒模用溶蜡制作苹果、番茄等蜡制品,还教用黏土作雕塑
。在附小球场旁我们还开辟了菜地种菜、种玉米等。


在附小我们有丰富的课间及课余活动。女生们喜欢跳飞机、跳大海、跳九格,还抓子(抓小石头或小米袋),男生则玩锭螺、滚铁环、弹刀豆等。为了摘刀豆,孔庆升同学爬上附中后面的刀豆树(凤凰木),不小心跌下来摔成腰椎骨折,打了石膏尔后还穿了一段时间的钢背心。为此,家长们纷纷带子弟到该树下进行‘现场教育’,告诫小朋友们不得爬树。但我们的顽性不改,有几个男生居然还敢晚上到车站旁的蒲桃园爬树偷蒲桃吃,幸而再没有事情发生。以前岭大果树多多,路边也有白榄树,在白榄成熟之时见四面无人,把石头抛向树上,白榄落下,拾起来就吃。更精彩的是在西大球场旁的竹林里烩番薯,秋天稻田割禾犁田,泥土被翻起成一坨坨,我们先到番薯地偷挖几条番薯,然后到田里搬大泥头使之堆成中空的金字塔状,再把捡来的干树枝、干竹壳等放在塔中心燃烧至泥团变红,然后把番薯放入,再把泥塔弄塌打碎使泥土全复盖着番薯並打实成小土堆;我们在附近玩,一会儿闻到泥土中的番薯香则刨开泥土,番薯都烩熟了,把番薯表面的泥土与表皮剥掉,烩的番薯新鲜热辣、香甜无比,现在想起来也流口水。


在我们附小还有过一些演出活动,如圣诞节在怀士堂演出圣经剧,由同学粘上胡子扮约瑟、包头巾扮玛丽娅、洋娃娃扮耶稣、插上翅膀的则扮天使;在四月四日儿童节有游园会及表演,记得一次不知是哪位男生感冒流鼻水,在舞台上他一边用手擦鼻涕一边做动作,嘴里唱着‘这样做、那样做’,观众们看到都笑翻了。最难忘的是由彭白老师导演的话剧《小雪花》也在怀士堂公演过,同学汤美安在戏中扮演一个黑人小女孩,她演得很自然、声音又好,的确是位优秀演员。

1951年小学毕业,我们年级(皓社)全体同学与老师在怀士堂前照了一张‘全家福’,大家都穿着校服:男生是白衬衫蓝长裤、女生是白衬衫兰工人裤。由于天气太热,陈云仙同学头晕不适,我们等了一会她才好转,结果照相时她被安排站在旁边柱子的阴影下。60年后(2011年),我们班有些同学又在同样的地方照了相。60年前后两张相对比,我们个个都从少年变成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前后对比,不胜唏嘘。      
小学毕业后,我考上岭大附中读初一。初二时学校合并为华师附中,岭大附小与附中都没有了;父母也从岭大并到华农,我也就随着他们离开美丽的康乐园搬到石牌。人是离开了,那时的‘小学鸡’现亦已步入老年,但童年时的快乐情景及美丽的康乐园却经常在脑海及梦里呈现,令人难以忘怀!
转帖:岭大附小之点滴回忆(卢乃湄)


转帖:岭大附小之点滴回忆(卢乃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