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名师好课:从童话中体悟文学之美、人性之美

2019-11-04 22:49阅读:
名师好课:从童话中体悟文学之美、人性之美
从童话中体悟文学之美、人性之美
熊芳芳
亲爱的老师,欢迎来到“名师好课”。今天与您分享的是熊芳芳老师的童话阅读课堂——《狐狸的窗户》,教学内容来自于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安房直子的童话作品《狐狸的窗户》。下面让我们一起领略熊老师是如何与学生们愉悦地解读文本,如何引领和伴随学生,一起透过文字,领悟更多的文学之美、人性之美。


1


抓住要害,精准切入
一堂课的教学从一个怎样的点切入,能够反映许多,也能够决定许多。虽然它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着教师的智慧,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素养。


高中生读童话(安房直子把她的作品叫作幻想小说),跟小学生读童话的阅读目标是有区别的。


高中的课堂更看重深刻的思辨,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深层主题。一个文本的重点,往往会在标题中有所体现。从标题或标题的关键词切入,抓住要害,提纲挈领,后面的学习便能势如破竹,水到渠成。


“狐狸的窗户是用什么搭起来的?怎么搭的?”


“狐狸的这个窗户有什么功能”


“在狐狸的帮助之下,‘我’也拥有了这样一个神奇的窗户。但是,‘我’的手起初是用来干什么的?”


通过对标题的诠释和演绎,抓住‘我’的手前后的变化这一要害切入文本,渐渐推进到后面的精读品味:一双用来扣动扳机杀害生命的猎人的手,最终变成了用来搭建爱与美的窗户,这正是狐狸的意图。狐狸是如何做到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的?
2


设置台阶,步步为营
“狐狸是用什么方式、什么力量缴了‘我’的械?”学生一开始的回答是浅层的感知:“心灵和感动。”要深入理解,就必须设置台阶,引导发现。所以在“狐狸本来可以怎样,狐狸却选择了怎样?”这一追问之下,各种答案渐次浮出水面:


“狐狸本来可以逃走,但它却选择了用爱来感化‘我’”。


“狐狸本来可以复仇,狐狸却选择了放下仇恨。”


“狐狸本来可以伪装,狐狸却选择了暴露自己。”


在这一基础上,教者继续追问:


“狐狸为什么这样选择?”联系电影《战马》,讨论得出结论:当我们在美好的事物面前有一种默契和共鸣的时候,世界就会变得和谐。所以狐狸是用爱和美的力量缴了“我”的械。


“谁会赢?”联系《相约星期二》中教授莫里的话:“爱会赢”。与其说狐狸赢了,不如说是爱和美赢了。狐狸就是利用“我”两次从窗户里面看见的事物,来唤醒“我”心中的爱与美。


一切有价值的发问都是创造的开端,是真理的序幕。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说的是“问”宜先易后难,应该循序渐进,有程序有节奏。课堂教学中,发问之后要有追问,才能将思考推向深处。追问作为一种课堂提问方式,如果运用恰当,会使课堂教学移步换景,异彩纷呈。
3


深入探讨,主题发掘
“为什么作者要写第二次从窗户中看见逝去的亲人?之前当‘我’第一次在窗户中看见曾经的恋人时,‘我’已经心甘情愿地缴枪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安排第一次让‘我’‘悲痛欲绝’的看见?”这一处的追问是更深入的探讨,由此才能真正带出主题的核心意义。


因着前面环节的铺垫,学生很轻松地就回答了出来:“亲情和爱情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两种感情。”


“想让‘我’对失去的亲人和那些美好的童年回忆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切肤之痛往往比幸福甜蜜更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灵魂。”


“第一次的看见,促使‘我’从手中放下了武器,第二次的看见,让‘我’从心中彻底地放下了武器。”


但这还不是最本质的发现,所以教者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文本,并联系美国儿童文学大师苏斯博士所说的“所有的大人,都是变坏了的孩子”,最终得出结论:“我”终于从一个强悍的猎人,回归到了一个“我”之前一直嘲笑和蔑视的“孩子”的样式。狐狸把一个“变坏了的孩子”,重新带回了童年,回到了孩子的样式。让人性回归纯朴的本真,这才是让世界美好和谐的重要路径,这才是《狐狸的窗户》的深层主题。


紧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狐狸为什么用手搭窗,而不是用魔镜?”既然狐狸会幻术,为什么它不用一面魔镜去看它想看见的人?而一定要用双手去搭建这样一个窗户?学生很快答出:“这样猎人才能放下手中的枪。”这一环节再次呼应课堂的切入,再次深化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探讨。


“到底怎样才可以拥有狐狸的窗户呢?”学生发现了答案:“两只手合在一起。”教者顺势导出:“对,拥抱。狐狸就用了一个拥抱的方式,用爱与美的力量,带‘我’回到孩子的样式。这是狐狸的一个至高的智慧,不是借助某个工具去看见爱与美,而是要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爱与美。我们的手不应该是用来使用武器的,而应该是用来创造爱与美的。”


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就是经由一系列现象,探索其本质,穷根究底,直抵核心。
4


以文解文,写法鉴赏
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或停留在表层现象时,他们的认识就会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拓展迁移,从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等等角度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从而将思考引向深入。寻找相关相似的文本来进行类比联读,以文解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为什么狐狸要变幻出一个桔梗花田,而不是森林?”主题发掘之后,进入“写法鉴赏”的环节。对于这一意境(安房直子叫它“心象”)的选择,课堂讨论出多种原因:桔梗花的花语;花田比森林更容易让猎人发现狐狸;花田比森林更美;蓝色是纯净的色彩,能够净化心灵;作者个人的偏好……然后联读《小王子》中关于狐狸的内容,发现外国文学中的狐狸和中国童话故事中的狐狸的形象差异,并提出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狐狸不再出现?”


大家很容易就得出了各种结论:


“美好的事物不见得要一直拥有。”


“真正重要的事物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要用心去看。”


“‘我’已经被改变了。狐狸的使命完成了。”


“不再出现,也是为了增强神秘感。”


《狐狸的窗户》课堂实录完整
所有的大人都是变坏了的孩子


——《狐狸的窗户》课堂实录


执教:熊芳芳


班级:天津开发区二中高三学生


课外文本:安房直子《狐狸的窗户》
师:狐狸的窗户是用什么搭起来的?怎么搭的?


生:手指。


师:怎么搭的?能搭给我看看吗?


(生伸出双手,用拇指和食指搭起“狐狸的窗户”)


师:哦,那么,狐狸的这个窗户有什么功能啊?


生:能看见以前的已经消失了的事物。


师:还可以看见什么?


生:思念的人。


师:很好。在狐狸的帮助之下,“我”也拥有了这样一个神奇的窗户。但是,“我”的手起初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杀害狐狸。


(设计原理:导入须切中要害。一双用来扣动扳机的手,最终变成用来搭建爱与美的窗户,这正是狐狸的意图。)


师:对,“我”的手一开始是用来扣动扳机,杀害生命的,现在“我”的手用来搭建窗户了,狐狸是用什么方式、什么力量缴了“我”的械?


生:心灵和感动。


师:很好,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沉默)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补充一个句子,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点击幻灯片):


狐狸本来可以 ,狐狸却选择了


(生一时不知当如何作答)


(设计原理:此处需要给学生设置台阶,引导他们达到最终的高度。)


师:“我”和狐狸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一个是猎人,一个是猎物。


师:很好,这是角色上的对立关系。从内容来推断,他们可能还有什么样的对立关系?


生:“我”可能是狐狸的杀母仇人。


师:从哪儿推断出来的?


生:狐狸说它的母亲是被枪打死的。


生:而“我”刚好是个猎人。


生:并且,“我”的家跟这个小狐狸所在的地方离得很近。


(设计原理:阅读能力的第一要素就是语感,语感首先是能够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发现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


师:从哪儿看出来很近?


生:“店后面就是杉树林,在林子里走上二百来米,就是你那小屋了。”


师:哦,这是狐狸给“我”指路时说的,狐狸对于“我”的居住地了如指掌!一开始遇到这只狐狸的时候,“我”对它紧追不舍的动机是什么?


生:杀掉这只狐狸。


师:只是要杀掉“这只”狐狸吗?


生:想要抓住这只狐狸的家人。


师:对,原文怎么表述的?


生:“我想找到狐狸的老窝。那样,我就能逮住里面的一对老狐狸。”


(设计原理:引导学生发现“我”的心灵原点,抵达终点时才能更加清晰地看见“我”的心灵轨迹,也才能更加理解狐狸的选择。这样的发现,必须从文字当中去突破。)


师:“我”想一锅端。结果最后呢,“我”心甘情愿地把枪交了出来,这中间起到最关键的作用的是什么?


生:窗户。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