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追寻《红楼梦》诞生的源头

2010-09-10 19:20阅读:
老路能把我们带回情感的老家
——序王成林、赵希娥散文集《唇间风景》
■ 洪烛
捧读王成林、赵希娥的书稿《唇间风景》,正逢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热播。铺天盖地的网络与纸媒,都在议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以及这些红楼人物的扮演者、导演者……原本在幕后的导演李少红,都被一次又一次请上前台,面对媒体和观众讲述摄制的甘苦,讲述重塑这一系列形象的荣辱。大家反而忽略了,在幕后的幕后,岁月的重重帷幕后面,还有一位藏得更深的导演,那就是曹雪芹。他才是金陵十二钗真正的创造者。最高的荣誉应该属于他。而所有的遗憾或失败要由后人承担。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接近于完美的,甚至可以称作中国古典小说最大的一个成功。
我把曹雪芹视为贾宝玉、林黛玉精神上的父亲。他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爱情绝响——宝黛爱情的导演者。没有他就没有《红楼梦》,更没有不断重拍的同名影视作品了。同样,也就没有跟《红楼梦》相关的这些喜怒哀乐、高谈阔论。曹雪芹写《红楼梦》时,能预料到身后将发生的这一切吗?我觉得热议《红楼梦》的人们,对红楼人物及其饰演者们关注得够多,偏偏对曹雪芹本人关心得太少了。甚至很少有人假设一番,曹雪芹的在天之灵若跟我们一起观看新版《红楼梦》,他会怎么想呢?
幸好,正读的散文集《唇间风景》的开头第一篇《燃烧的黑洞》,就是赞美曹雪芹的。看来王成林、赵希娥跟我一样: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关心,要远远大于对《红楼梦》改编者、饰演者的关心。无论《红楼梦》现在多么热闹,都只是在反衬曹雪芹生前的寂寞。我们不仅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而忧伤,也为曹雪芹的寂寞而忧伤。
《唇间风景》的作者,因事来到北京,特意去西郊寿安山的黄叶村,拜访曹雪芹纪念馆,也就是传说中的曹雪芹故居。那里才是《红楼梦》诞生的源头。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寻梦之旅。真正爱梦的人才会这样寻梦:“人说他不在,说他已远离这方圣土两百多年了……两
百多岁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空概念?……我相信曹雪芹的寿限并不在此列。曹雪芹会活得很长很长…… 你不见那低矮的茅宅正升腾起袅袅的炊烟么?我已听到了他的一声咳嗽声,说不定此刻他正在做早饭呢。”说的没错。只要还有热爱《红楼梦》的人活着,曹雪芹就不能算已经死去。
《唇间风景》的作者是爱曹雪芹的,又是理解曹雪芹的。因为理解,就更爱了。站在萧条的曹雪芹故居门前甚至流泪了,那眼角的潮湿就是爱的证明:“我知道你家境贫寒,却不曾想竟窘迫到这步田地。一时间,我的哀悯,我的震颤,我的伤感一并闯来,我的眼眶里,顿时漾成一条河……曹雪芹家境遭突变,不能见容于朝廷,竟至贫困潦倒,举家食粥,但是他没有阿谀奉承,没有泯灭他的情爱,他将一腔的热情付予清修苦述……贾宝玉成了长生不老人,他的永生,便是曹雪芹博大情爱的不泯灭,是曹雪芹生命源流的永不枯竭”。
《燃烧的黑洞》这篇散文感动了我。那块被女娲扔在青埂峰下的顽石,虽然无法去补天,而像恒星一样冉冉升起的《石头记》(即《红楼梦》),却红透半边天,足以为中国的文学天空补缺。但我们不要忘记:沉陷在寂寞的黑洞中,曹雪芹为托举起《红楼梦》这颗巨星,却被吸干了血与泪。
杜甫诗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写给李白的,也算自况。同样,还可作为后来的曹雪芹乃至文学史上许多巨匠的生平写照。后人享受着他们带来的光与热,却常常忽略他们生前的寂寞,寂寞中的燃烧。《红楼梦》的辉煌,首先是以曹雪芹的寂寞为燃料的。
《燃烧的黑洞》一文,使我对《唇间风景》整部散文集充满亲切之感。我相信:爱曹雪芹的人,必定是真正爱文学的人,真正爱文学的人,写出的字字句句都带有体温,都散发热情。曹雪芹故居的寻梦之旅,寻的不只是红楼梦,更是在为文学招魂。文学的本质就是燃烧,既是血肉的燃烧,更是精神的燃烧。既是记忆的燃烧,更是梦想的燃烧。就像曹雪芹,口对口地给一块多余的顽石进行“人工呼吸”,为之输入无限的热量、无限的能量,终于使它通了人性,使这个梦发光、散热,成为不落的恒星,与天、地、人同辉,可他自己却用尽力气,燃烧成一块不知被丢在哪里的陨石。
王成林、赵希娥的散文集《唇间风景》,既是诉说,又是歌吟,更是在与梦想共呼吸。从《燃烧的黑洞》一篇,我还听见催人泪下的一声叹息。文学应该是多情的,至少该有感情的,无情的文字只是文字,算不上文学。文学注定将比文字多一点爱,多一点恨。而且多的是大爱,大恨。
《唇间风景》里的诸多篇目,都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譬如《刀口肉》,是写父亲的。在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之后,父亲很难写的,很难写得更好。可读《刀口肉》,我像当初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样感动。
什么样的散文最难忘?我想感情越深的散文,应该越让人难忘。散文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议论,但本质上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抒情,抒作者之情,抒人间之情,抒人与自然之情,人与时空之情。我喜欢读有人情味的散文。王成林、赵希娥的散文集《唇间风景》走的正是散文的老路:一种人情味很浓的写作。老路能把我们带回情感的老家。文学固然要讲究开拓、讲究创新,但也不能丢掉老家啊。没有故乡的人,不可能走得很远。忘掉故乡的人,一定也会迷路的。丢掉老家的人,自己也会走丢的。
《唇间风景》却是有方向感的,既是在寻梦,又是在寻根,寻人文的根、人性的根,也寻时间的根、空间的根……有感情的人就会有思想的。有感情的写作才可能成为有思想的写作。文学中的情与理是分不开的,互为养料的。
遵嘱为王成林、赵希娥的散文集《唇间风景》写序,由第一篇《燃烧的黑洞》读后感引起,拉拉杂杂写下来。好在序言无定法,正如所有的散文都无定法,我也就这么写了。我读《唇间风景》毕竟有所感动了,感动时写的文字都算数。
2010年9月8日北京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