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广州VS深圳,谁对省里的贡献大?

2019-06-16 22:01阅读:
广州VS深圳,谁对省里的贡献大?


原创: 湾仔 湾区瞭望 今天


广州和深圳,
两个同处广东的一线城市,仅相距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被外界对比了多年:
谁是中国的第三城?
谁是大湾区的(港澳之外)的龙头?

GDP作为最直接的衡量经济实力的指标,肯定要比。
2016年深圳GDP重新核算后,GDP总量突破2万亿,反超广州,之后一直保持领先。




财政收入方面,深圳一直高于广州,2017年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8624亿,广州则是5947亿(找不到广州2018年的数据,才用的2017年的数据)。

所以,从经济数据上看,深圳目前要强于广州。

不过,两地网友经常打口水仗的问题是:广州每年要上缴税收到省里,以支援省内落后区域,而深圳无需向省里纳税,占了便宜。如此,是不公平的。

2018年,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9102.4亿元。其中,中央级收入5564亿元,地方级收入3538亿,确实“很肥”。

今年,就有省政协委员提出“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列全国第8,低于上海、北京、深圳、天津、重庆、苏州等市”的问题,广东省财政厅做了回应,引用一段:

“按国家规定,省辖市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
执行不同的收入划分: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为直辖市,按规定除中央分享部分外,其他均留成直辖市;
深圳为计划单列市,在财政体制上实行计划单列,被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按规定省级不参与其税收分成,除中央分享部分外,其他税收收入留成深圳;
广州作为省辖市,省对其执行统一的省以下财政体制,中央、省参与税收分成。”

可以看出,不是深圳不想向省里缴税,而是税收制度的问题,深圳市决定不了,广东省也决定不了。

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竞争就是区域之间的竞争。
如果深圳能向省里贡献税收,有利于协调区域内的关系,对深圳自身其实是好事。

无论广州还是深圳,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都会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两个巨头支持和带动整个区域总体的发展,自己也会是受益者。


广州对省里贡献很大

广州属于三级财政,除了上缴中央的税收外,还要按规定向广东省上缴一定比例。

2018年,广州市上缴广东省的税收为900多亿。

深圳是计划单列市,相当于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税收一般只需上缴中央,无需上缴到省,地方自留税收比较多。

这就是很多广州网友愤愤不平的,广州要养家,负担重,而深圳不用出力。


省里对广州支持很多

税收返还

2019年4月8日,广东省财政厅官网公开了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有关提案会办意见的函。其中,介绍了省财政对广州市、南沙新区的支持情况:

“2018年省财政对广州市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87亿元,倾斜安排新增债券资金247亿元。在对广州市执行统一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外,考虑到广州对我省经济发展、区域均衡作出的突出贡献,为支持中心城市发展,推动全面对外开放,省对广州市、南沙新区予以特殊补助,包括对其上划省四税返还12.5%,对南沙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收入增量给予返还、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予以倾斜支持。”

所以说,广州市财政对广东省并不是单向的付出,也是有回报的。

省属国企多

省属大型国企大部分都在广州,能带动就业、GDP、税收、消费的增长,也能带动上下游很多合作商,集聚效益很强。
这方面缺乏具体数据,不好量化。

看下广东省国资委的一段介绍:

“财务快报统计,截至2018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16,868.4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4,971.87亿元。覆盖了电力、物流、交通运输、建筑、外经外贸、金属冶炼、旅游酒店等多个行业,为我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于利润,没有找到2018年的数据。
根据广东省国资委公布的数据,省属国企2017年实现利润总额268.37亿,净利润178.25亿。


央企省级分、子公司多

央企在地方设立子、分公司,一般都会选择省会城市,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网上找不到最近两年的广州市纳税排行榜,以当时的广东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联合发布的“2013年度广东纳税百强排行榜”为例,来看一看。

广州市纳税前五名的企业中,有两家属于央企系统,分别是:

- 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百强里面,共有9家央企设在广州的省级子公司,共纳税超过300亿元。





300亿税收只是直接看得到的效益,如果算上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更大。

政治中心资源多

这两年,大家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经济真正的差距不是东西,而是南北。
那么,为什么北京在北方一枝独秀?
首都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功不可没,能聚集很多资源,包括人员、资金、信息等。

广州作为省会,在省内也有同类优势。


交通规划优先级高

无论公路、铁路,还是机场,整个珠三角的交通规划都是以广州为中心的。




而深圳到珠江西岸的通道,很长时间都只有虎门大桥可走。
英雄难过“虎门”关,经常往返珠江东西两岸的广东人,肯定都体验过,苦不堪言。

据财新报道:
早在1998年,深圳和中山就曾有过建设跨海通道、直接打通两地交通的想法。四年后,广东省发改委启动跨珠江口通道方案研究。

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深中通道以东隧西桥方案建设。此时,距离深圳、中山两市提出设想,已经过去了17年。
中间经历了登陆地点、桥隧方案方面的等争议。

而“起步”晚于深中通道的南沙大桥(原名虎门二桥),在2019年4月2日就建成通车了,是一座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沙田镇的跨海大桥。

南沙大桥由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总投资111.8亿。


教育医疗资源丰富

2005年,有广州籍的省人大代表提出把深交所迁移到广州,支持广州建成泛珠三角金融中心的提案。这在深圳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强烈反对,不少金融界人士斥之为“地方保护主义”;
也许是作为反击,在2006年广东省政协和人大会议上,不少深圳代表发出了“从广州搬迁一所高校到深圳”的声音,虽然当场就被否决。

广州的教育和医疗等资源,在全国排名前列,而深圳则远远落后,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这个优势,和省会城市的身份有一定关系。


深圳对省里亦有财政贡献

深圳市财政委员会“关于2016年深圳市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到:

“我市还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对口支援、扶贫协作工作部署,全年安排各类对口帮扶资金62.5亿元,增长31.6%。另外,2016年初步预计我市还通过体制结算上解省各项资金近190亿元。深圳服务全国全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所以,深圳对省里是做了一些财政贡献的。


产业溢出,深圳的带动能力强

2018年,一线城市GDP与面积:




可以看到,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了12.13亿的GDP,是广州3.07亿的四倍之多,同样也远超北京和上海。

考虑到深圳区域内的山地面积占比较大,所以,如果用可用面积来计算,深圳的地均GDP还要再高很多。

背后的原因,就是深圳土地太过紧缺。

这对周边区域是极大的利好:深圳的制造业很早就开始外迁,周边区域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最明显的受益方是东莞,最典型的代表企业就是华为。

华为 超400亿元
东莞市政府官网消息介绍,华为终端总部项目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投资约122.7亿元,占地约2073亩。
另外,在2016年1月,东莞市政府与华为公司签订了《华为增资项目投资协议》,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300亿元,包括土地、基建、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
因而华为在东莞投资的项目超过400亿元。

华为这几年已经是东莞营收最大、纳税最多的企业,对当地贡献非常大。


另根据东莞新闻网、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布局松山湖的深圳名企还有大疆无人机、大族激光、蓝思科技、中集集团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