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2011-07-19 00:32阅读: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进来一直在学习木结构知识,也去实地看了一些早期遗存,对“昂”这种构件有些自己的认识,总结一下请同好斧正。
早期木构中的昂分为下昂、上昂,又有真昂、假昂,这里讨论的是下昂、真昂,不涉及其他,为了表述方便,简称为“昂”。
所述实例选取唐至北宋晚期这一时间段,以分析早期木结构为主,地域上仅限北方木结构建筑,南方木结构有自己的特色,等以后研究深入了再说。
虽然以昂为切入点,但本篇不仅仅局限于昂本身,而是着重分析昂与梁的结构关系,希望能从中找出其所蕴含的时代信息。单纯就一个部件而言,其外形有很大随意性,难以称为断代依据,例如大云院弥陀殿里的驼峰,一个殿里就用了七八种之多,而部件的组合形式是不会那么随意的,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会有稳定性,本篇主要讨论昂与梁的组合关系。
昂与梁的组合关系,我总结了四钟,为了表述方便分别给他们起了个名字:一、“二梁挑昂”;二、“上梁压昂”;三、“单梁压昂”;四、“补间昂”。一条条说~~

一、二梁挑昂
这种结构由上下两条梁和昂共同组成,下面一条梁头作为昂的最前端支点,上面一条梁压住昂尾,两条梁与当中斜置的昂共同组成一
个杠杆结构。实例我找到两个: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二层檐下昂--辽统和二年(984年)
这两处实例从唐晚期到宋初,再往后这种做法似乎消失了,是否还有其他实例请补充(限于北宋晚期之前)。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佛光寺东大殿剖面图局部,明乳栿前端伸出檐外为第二跳华栱,成为昂最前端支点,上面的草乳栿压住昂尾。(图片引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佛光寺东大殿实物图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独乐寺观音阁二层檐下剖面图局部,明乳栿出第二跳华栱,草乳栿压住昂尾。(图片引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独乐寺观音阁二层明乳栿伸出檐外为第二跳华栱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独乐寺观音阁二层明乳栿伸出檐外为第二跳华栱,成为昂的最前端支点

二、上梁压昂
这种结构还是需要两条梁,昂尾压于上面一条梁下,但下面的梁不再作为昂的最前端支点,昂的最前端支点由铺作外转华栱取代。昂斜置于上梁与华栱头之间形成杠杆,下梁附于昂身,只起辅助作用。这种做法实例有: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
山西高平崇明寺中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
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1949年因修铁路被拆除
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辽开泰九年(1020年)
山西应县木塔第一、二层檐下之昂--辽清宁二年(1056年)

这些实例大多集中于五代末期和北宋早期。《营造法式》卷三十一大木作制度图样中所附的图有几个是有昂的,全部采用这种“上梁压昂”,《营造法式》开始编撰于“熙宁”中(1068年~1077年),正是这种做法流行的末期。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剖面图局部,下面的乳栿前端虽然砍成斜面支撑昂身,但已不是昂的最前端支点,最前端支点为柱头铺作外转第一跳华栱,昂尾压于上面的四椽桴下。(图片引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上梁压昂”最早实物为五代镇国寺万佛殿,上下平行两条六椽栿,昂尾压于上一条六椽栿下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下面的六椽栿前端砍成斜面,伸出檐外支撑昂身,但已不是昂的最前端支点,昂的最前端支点是柱头铺作第二跳华栱。镇国寺万佛殿斗拱外形上与佛光寺东大殿相似度很高,结构上却有很大区别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应县木塔第一、二层柱头铺作,上下平行两条乳栿,上一条压昂尾,下一条砍成斜面伸出檐外承昂身,昂的最前端支点是柱头铺作第二跳华栱,这种结构与镇国寺万佛殿相同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应县木塔第一、二层柱头铺作外转,第二跳华栱为昂的最前端支点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应县木塔剖面图局部。可见上梁压昂尾,下梁只到昂身,昂最前端支撑为第二跳华栱。(图片引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义县奉国寺大殿,平行两条四椽桴,上面的四椽桴压住昂尾,下面的四椽桴伸出檐外附于昂身下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下面的四椽桴伸出檐外,却不是昂的最前端支点,昂的最前端支点为第二跳华栱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高平崇明寺中殿上下平行两条六椽栿,昂尾压于上面梁下,下面这条梁没出檐,只搭在里转第四层铺作上,前端砍成斜面附于昂身下。这种结构形式与小张碧云寺如出一辙。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山西高平崇明寺柱头铺作外转,下面的梁没有过柱,外面已看不到梁头

三、单梁压昂
这种结构形式不再需要两条梁,只需要一条梁压住昂尾,昂最前端支撑为铺作外转华栱。昂斜置于华栱头和梁之间形成杠杆。可以找出以下实例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北宋熙宁年(1073年)
山西长子法兴寺圆觉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
山西泽州青莲上寺释迦殿--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
山西泽州小南村二仙庙正殿--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
山西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上层檐下昂--宋崇宁元年(1102年)
这些现存实例基本集中在北宋中期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昂尾直接压于四椽桴下,这种结构已经不再需要第二条梁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昂的最前端支点为第一跳华栱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晋祠圣母殿剖面图局部,上层檐下可见昂尾抵乳栿下,铺作外转第二跳华栱为昂的最前端支点(图片引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2012年初晋东南访古日记(十)长子法兴寺、崇庆寺、护国灵贶王庙 <wbr><wbr>2012-01-08
长子法兴寺圆觉殿柱头铺作里转,两天昂尾压在六椽栿下

2012年初晋东南访古日记(十)长子法兴寺、崇庆寺、护国灵贶王庙 <wbr><wbr>2012-01-08
法兴寺圆觉殿柱头铺作,可见六椽栿梁头伸出檐外抵橑檐槫

四、补间昂
这种昂已经退出了柱头铺作,只存在与补间铺作,多以挑斡形式出现,柱头铺作外转按个假昂了事,实例有: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副阶下昂--宋崇宁元年(1102年)
河南登封初祖庵大殿--宋宣和七年(1125年)
这种做法实例主要集中在北宋晚期,金代及以后也有不少应用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晋祠圣母殿副阶补间铺作之昂,柱头铺作已不用昂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初祖庵大殿补间铺作用昂,柱头铺作只用插昂

把这几种昂的实例按时间顺序排列在一起

【二梁挑昂】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二层檐下昂--辽统和二年(984年)

【上梁压昂】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
山西高平崇明寺中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
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1949年因修铁路被拆除
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辽开泰九年(1020年)
山西应县木塔第一、二层檐下之昂--辽清宁二年(1056年)

【单梁压昂】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北宋熙宁年(1073年)
山西长子法兴寺圆觉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
山西泽州青莲上寺释迦殿--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
山西泽州小南村二仙庙正殿--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
山西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上层檐下昂--宋崇宁元年(1102年)

【补间昂】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副阶下昂--宋崇宁元年(1102年)
河南登封初祖庵大殿--宋宣和七年(1125年)

从上面的排列可以看出,这四种做法在时间段上交集甚少,一种新的工艺出现,老的工艺随即淘汰,尤其是北宋一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三种作法,可见当时大木作技术成熟普及。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二梁挑昂”中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这个时间距五代最后一代北汉灭亡5年,北宋建国已24年,换算成北宋时期应为宋初,但是熟悉古建筑的朋友都知道,辽代建筑更多的是传承了唐代的工艺做法,这大概是因为辽与南部国家战战和和,影响了技术交流,致使工艺做法长时间得不到更新,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造年代距唐末只有77年,其所使用的“二梁挑昂”工艺完全可以认为是唐代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四种做法的时代可排列如下:
【二梁挑昂】--唐代
【上梁压昂】--北宋早期
【单梁压昂】--北宋中期
【补间昂】--北宋晚期

从唐到宋末这一时间段昂与梁的做法工艺是可以这样推演的:昂出现之初受到极大重视,采用纵轴上最强的构件两条梁作为支撑,这就是“二梁挑昂”,其后工艺改进,下梁不再出头托昂,在获得同样跨度的前提下可以降低屋顶高度,节约建筑成本,这就是“上梁压昂”;再后将复杂工艺简单化,两条梁合二为一,降低屋顶高度且抬高了梁的高度,成本降低室内空间增大,这就是“单梁压昂”;最后昂干脆退出柱头铺作,省去了昂与梁交接的麻烦,只在补间铺作用昂上承槫,下挑檐,这样做可以使跨度不减,屋顶进一步降低。
纵观昂与梁结合的工艺演变,实际上是一个由繁至简的过程,唐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建筑各个方面多是由繁至简的演变过程,这也与建筑进化的潮流相符。
分析了这么多昂与梁,我们再把布村玉皇庙前殿和小张碧云寺正殿对号入座,解开它们的年代密码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山西长子县布村玉皇庙前殿后视图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布村玉皇庙前殿前檐下两朵柱头铺作使用一昂一耍头,这种昂结构形式特殊,不用令栱,只以替木承橑檐槫,第二跳华栱头垂直支撑在最下方,昂不出跳。从锯口截面可看出下面的昂断面很大,与第一跳华栱用材相同。个人推测这是昂的原始模样,工艺上应早于佛光寺东大殿。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殿内三椽栿前端伸出檐外成第二跳华栱为昂最前端支点,昂尾压于平梁下,这种构造正是“二梁挑昂”。这是唐代的工艺手法,也是继佛光寺东大殿和独乐寺观音阁之后,发现的第三处“二梁挑昂”实例。说此殿疑似五代,已是很低调的说法了,我个人倾向于此殿为唐代建筑,而且很可能早于佛光寺东大殿。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山西长子小张碧云寺正殿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小张碧云寺正殿柱头铺作,外转华头子为昂的最前端支点。

从“昂”的使用分析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断代问题
昂尾压于上面的劄牵下,三椽栿砍成斜面依附于昂身下,这种做法属于“上梁压昂”,这种工艺现存实物从五代末期到宋早期,最早实物为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此时北宋已经建立了3年,虽然镇国寺万佛殿与小张碧云寺正殿的昂采用同样的杠杆原理,但差异还是很大的,主要是下面这条梁镇国寺万佛殿过柱出头,这种结构更稳定,小张碧云寺正殿下面的梁未及柱。

与小张碧云寺正殿相似度较高的是高平崇明寺中殿,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971年前后可以作为小张碧云寺正殿断代的一个时间点,此时宋已立国11年,但离五代之北汉灭亡还有8年,正是两朝交替的时候,这还得查一查历史资料了,如果971年前后长子县已属宋,那小张碧云寺正殿就是北宋早期建筑,如果971年前后长子县仍属北汉,那小张碧云寺正殿就可称为五代建筑。可惜我没查到这方面资料,还望同好补充。我个人认为小张碧云寺断为宋早期建筑还是比较稳妥的。

以上只是从昂与梁的结构形式这一个方面来分析两殿的年代特征,管中窥豹,关于布村玉皇庙前殿的唐代特征还有很多方面可写,限于篇幅以后再开篇另议。
本博古塔总导引>>>

本文PDF格式文档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765724.html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