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2017-06-05 17:45阅读: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一木一春秋
寻访唐宋早期木结构建筑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一名高中生,偶然见到一本罗哲文先生写的《中国古塔》,深深被这本书中的古塔吸引,更对周边的古塔产生了许多好奇,然而那时候属于我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假期骑自行车去看看周边古塔成了最为盼望的事。
2006年的一天,忽然产生一个想法,为什么不系统地去实地考察一下朝思暮想的古塔呢?那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也有了数码相机,一时冲动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访古之旅。
很快我开通了博客,并且取了个与古塔相关的名字“爱塔传奇”。
古塔看多了遇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许多砖石塔上有仿木枓栱,通过枓栱可判断古塔的年代,但是那个时候看不懂,好奇心驱使寻找一些与古建筑相关的书,梁思成、刘敦桢二位先生的书又让我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些年走访的古庙宇有一千多处,通过古老的大木作房子,让我更贴近历史,大多数时候我是一个人单人单车旅行,不少庙宇在山区里,交通不易,食宿无着,略带冒险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乐趣。
这组“一木一春秋”系列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年旅途所见的唐、五代、辽、北宋等时代的木结构古建筑。
我国的早期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但木结构有其无法回避的弊端,怕火,怕潮,维护工作量大,这些原因导致木结构建筑留存不易,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已是唐中期,唐以前的
已无存世,而且唐、五代、辽、北宋木结构建筑存世都不多,这部分遗存也是古代建筑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唐代
我国留存下来的唐代木结构建筑还有七座,都是单体建筑。
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地址:河北正定县城开元寺内
我寻访的第一座唐代建筑是河北正定的开元寺钟楼,正定离得比较近, 2007年10月第一次到开元寺,那时正定已经在为打造旅游城市而努力,但开元寺依然“门庭冷落车马稀”,几乎没有游客,这也是我喜欢人文旅行的原因之一,即使在城市里,大多数地方也很安静,没有人声嘈杂,可以静心寻找你想要的东西。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钟楼】
此后又多次来过开元寺,寺内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仅存石柱的唐代三门楼又重新竖立起来。
先说说开元寺的布局,寺中正殿是法船殿,资料显示1966年被拆除,原因不详,今仅存殿基。“法船”是把佛法智慧比喻为船,拯救苦难海洋中的众生。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法船殿遗址】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法船殿老照片】
法船殿前面东西相对的是钟楼和须弥塔,再往前中轴线上是清代建造的一座小门和唐代三门楼石柱遗址,其中钟楼是推断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布局】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等曾调查开元寺钟楼,梁先生在《正定调查纪略》一文中说“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那时我国尚未发现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确定为唐代建筑是四年以后的事,数十年过去,新发现不断增多,证明梁先生的目光是极其敏锐的,虽然至今开元寺钟楼未发现任何与唐代有关的题记,但从建筑的结构形式上已经可以推断它符合唐代建筑特征。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钟楼是一座二层楼,发现之初即认为一层保存下来完整的唐代建筑结构,而二层已在清代被改造,八十年代末钟楼大修,一层保持了原状,二层被“重置”,也就是恢复到当时想象中唐代建筑应有的样子,由于二层结构在这次大修中被彻底改变,所以也可以说现在的钟楼一层是唐代,二层是现代,两层楼差距千年。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林徽因在开元寺第二层】
我们还是重点说一说开元寺钟楼的第一层,钟楼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建筑,第一层只有柱头铺作,没有补间铺作,也没有普拍方,柱头铺作为两跳华栱,跳头不用令栱,通过短替木托橑风槫,第一跳里外转都是华栱,第二跳外转华栱是内部的乳栿梁头伸出,类似的结构我们在后面的唐代建筑中还会多次见到。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钟楼枓栱】
开元寺钟楼的第二层略向内收,这种形态是通过“缠柱造”实现的,即上下两层的柱子不在一条直线上,上层柱子内移,重心落在下层乳栿和枓栱上。
钟楼内部有四根内柱,通过乳栿与檐柱搭接,乳栿的一头伸出去做第二跳华栱,另一头在内柱上也同样延伸出去做第二跳华栱。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钟楼内部】
钟楼第二层上挂着一口高达2.9米的铜钟,钟上未见铸造年号,外形有唐风。
钟楼二层的的结构仿照一层重建,梁栱结构是一层的翻版,我不知道这样“恢复历史原貌”的依据是什么,现存最接近唐代风格的楼阁是建于辽代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下层枓栱并不一样。
钟楼的对面是九级的须弥塔,将近40米高,因塔门上方嵌有一块清康熙元年(1662年)“须弥峭立”匾额而得名,根据记载,开元寺内至少唐代就有塔,但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这座塔是康熙元年重建的仿唐代样式的砖塔。在塔刹第二层宝珠上和寺内康熙七年《真定开元寺重修浮图记》石碑均留下这次重建的记载。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钟楼和须弥塔】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须弥峭立匾额】
根据铭文,开元寺内旧塔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倒塌,康熙元年开始重建,康熙四年完工。
这次重修中,在地基下丈余发现石函,上面朱书贞观十年(636年)年号,这应该是宝塔的建造年代,清人认为石函中应为佛祖舍利,所以塔额用“须弥”二字,“须弥”指佛祖居住的地方。
须弥塔下部有八尊石雕力士承托塔身,这些力士相貌威猛,负重感十足,但并没有像唐代金刚力士那样表现出丰富的肌肉,正面两尊力士旁侧留有题记,均为:“参将臧延庆施石并工价”,没有留下年号,但前面提到的康熙七年《真定开元寺重修浮图记》石碑中刻有“山西参将臧延庆”的名字,可知这批力士为清代作品。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须弥塔下的石雕力士】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力士旁的题记】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看看唐代的金刚天王是什么样子的】
康熙七年石碑中还记录了高僧自成主持募化重建宝塔,捐款人中有康熙朝首辅大臣索尼和他的儿子索额图等高官,自成这个人未见其他记载,能够劝募到众多高官参与古塔重建,颇为神秘。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康熙七年《真定开元寺重修浮图记》石碑】
须弥塔的外形也能暴露它的身份,现存大型唐代方形砖塔如河南登封法门寺塔、陕西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塔身线条是枣核形,中间宽两头收窄,而须弥塔全无这种韵味。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唐代】
现在开元寺的大门开在寺院东侧,原来并不是这样,大门在南侧,在寺院的最南边还保留下来唐代三门楼的遗迹。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三门楼遗址】
开元寺曾名解慧寺,在三门楼石柱上刻有一篇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藁城县主簿李宥撰《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文中记载开元寺创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武周如意年间(692年)宝公禅师创建三门楼。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三门楼上的题记】
铭文中还记录了一段故事,“顷北虏南侵,河朔惊震,城郭宫室,列火而焚,父子兄弟,挥刃而死”,这里的“北虏南侵” 指的应该是发生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的突厥侵袭赵、定等州事件,开元寺亦遭突厥袭扰,宝公禅师从三门楼上不顾生死跃下,颂念佛经,刀剑砍在身上也会毁断,三门楼火不能烧,突厥兵惊恐之下跪拜退去。
宝公禅师的勇气使开元寺得以保全,但突厥这次南侵十分残忍,劫掠男女万余人尽杀之。
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元帅抵御突厥,当时有不少河北道百姓被突厥逼迫胁从,在突厥退去后害怕受到连累不敢返乡,狄仁杰请求武则天赦免了他们,河北百姓感其恩在今河北大名县为狄仁杰建立生祠。
大名县是冀南一座小县城,为什么在这里给狄仁杰建立祠堂?原来大名古称魏州,在唐代是河北道首府所在地。
一百多年后魏州已成为魏博节度使驻地,狄仁杰的祠堂也已经毁掉,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时任魏博节度使的田弘正重修了狄仁杰祠,并立了一块狄仁杰祠堂碑,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祠堂已经不存在了,狄仁杰祠堂碑还立在原址。
这块碑现在位于大名县东北郊区的石刻博物馆旁边,而古魏州城在此东北三公里的双台村,明代的洪水把古魏州城掩盖在泥沙下,县治搬迁到今天的大名县,今天狄仁杰祠堂碑仍有一部分埋在泥沙下。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河北大名狄仁杰祠堂碑】
唐代的开元寺三门楼第一层为石柱,上层为木结构楼阁,现在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不少石柱还保留了下来,上面还有许多唐代捐资人留下的题记。
三门楼的柱子十分高大壮硕,均为方形四棱抹角柱,上下略有收分,柱头有明显的卷杀,方柱在唐代建筑中并不多见,另一座保留下来方柱的建筑是后面会讲到的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
三门楼建于武周如意年间,武则天的如意年号只使用了五个月,唐代信息传递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在甘肃庆阳北石窟寺的32窟和甘肃敦煌的西千佛洞都留有如意年号的题记,而且庆阳北石窟寺的32窟开凿有一座石雕仿木的亭阁佛龛,与三门楼一样使用的是方柱。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32窟】
在开元寺一角,有一只巨大的鳌座和几段残碑,鳌座长八米余,是现存最大的鳌座,这块碑及鳌座并非开元寺旧物,而是2000年在正定府前街西侧施工中发现,后移至开元寺内。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内巨大的鳌座】
有许多资料把鳌座其称为赑屃,是不对的,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卷三“赑屃鳌座碑”条:“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座于土襯之外”、“上作盘龙六条相交”,可知上面的龙才是赑屃,下面是力大可负重的鳌。
大碑残缺不全,据考证是五代时期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功绩碑,在后晋皇帝石敬瑭起兵之初,安重荣即带兵马支持,获封成德军节度使,镇守正定五年,后来安重荣起兵造反,兵败后被杀,其功绩碑可能在此时被捣毁埋入地下。
出土地点府前街正对着古正定府衙,现在在这条街道的东侧,还保存有首任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功绩碑《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李宝臣原是安禄山部将,安史之乱失败后归附唐朝,封成德节度使。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这块碑刻于唐永泰二年(766年),碑文记载李宝臣主政正定期间疏浚滹沱河,减轻民众负担“封征不赋”,因此大碑又名“封冻碑”或“风动碑”。
元朝人纳新写了一本《河朔访古记》,书中记录了李宝臣的风动碑和另外两块正定大碑:
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宝臣纪功碑一通。其碑极高大,永泰二年立。《类要》云:“李宝臣纪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东三十步,即此碑也;一在府西一十步,大历三年立。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有人掘见”云。
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复有钜碑埋土中,止露碑首,长及丈五。题曰:“王武俊碑,贞元五年立。”文字皆不可考。《类要》云:“王武俊碑,去真定府治东门二十步。”即此碑也。
文中引用的《类要》应是北宋晏殊所编写,晏殊曾任北宋宰相,同时也是著名词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名句出自他的手笔。
从这段文字可知,李宝臣有两块碑,除了“风动碑”外,另一块大历三年(768年)碑已被埋入地下。
在不远处的原真定府署今正定县政府院内,有一块残碑,残存的文字中可看到李宝臣的名字,书写者为唐代宰相王缙,残存部分无年号,或许此为李宝臣大历三年碑,不知何年挖出了一段,现在这块残碑已移至正定隆兴寺大悲阁东侧的集庆阁前。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隆兴寺内李宝臣残碑】
《河朔访古记》中还记载了另一块大碑,王武俊碑,王武俊是李宝臣之后的成德节度使,这块大碑今天仍不知所踪,或许还埋在地下。
李宝臣卒于唐建中二年(781年),两块功绩碑均为生前所立,王武俊卒于贞元十七年(801年),立于城中的大碑也是生前所刻,看来节度使生前为自己立功绩碑不是安重荣首创。
正定古迹众多,县城里还有广惠寺华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等古迹,正定隆兴寺内保存下来多座宋代木结构古建筑,我们会在后面讲到,另外正定的城墙也不不错,尤其是西门外的城墙尚未大规模修缮,保持了古迹的淳朴面貌。
一木一春秋(一)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正定西门外古城墙】
在正定街头打听传统小吃,很多人会指向马家老鸡店,此外正定的八大碗也是传统美味,所谓八大碗是八种蒸菜,北方许多城市都有,但作法各有千秋。
讲完开元寺的历史,我们把目光转向正定西南六百余公里的山西省芮城县龙泉村,这里有一座唐代建造的广仁王庙正殿,其梁栱结构与开元寺钟楼一模一样。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