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明朝贤相必曰三杨:东杨明达机敏、果敢决断,济人利物、不能持正

2019-11-10 18:23阅读:
作者:史遇春
说到明朝的贤相名臣,人们都会想到“三杨”。
明人焦竑《玉堂丛语》之七《赏誉》云:
“正统间,文贞为西杨,文敏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也就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时期,文贞(杨士奇,谥文贞)称西杨,文敏(杨荣,谥文敏)称东杨,这是按照他们两人在京师的居所各在东西两地,故而,以此来区分二人;文定(杨溥,谥文定)的郡望,他每每自书为南郡,为了区分三人,世人遂称之为南杨。三杨之中,西杨有宰相的才干;东杨有宰相的功业;南杨有宰相的风度。所以,人们在论说明朝的贤相时,都言必称三杨。
这里,就来说一说三杨之中的东杨。
上文已经清楚说明,东杨即杨荣。
要说东杨,就先简要介绍一下杨荣其人。
明朝贤相必曰三杨:东杨明达机敏、果敢决断,济人利物、不能持正
杨荣(公元1371年~公元
1440年),字勉仁;生时名道应;祖父杨达卿听到其啼哭之声,说是:“雄哉!是子必荣显吾家。”遂更名为子荣;明成祖永乐(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初,朱棣命其去掉“子”字,单名为荣;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朝,被赐银图书五颗,曰“方直刚正”、曰“忠孝流芳”、曰“关西后裔”、曰“建安杨荣”、曰“杨氏勉仁”。
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
朱允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
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出任首辅。
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官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后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庶人朱高煦之乱;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进升少傅。
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升任少师;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病逝,年70,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个性警敏通达,很有才智,最受知于朱棣;当日,朱棣每每北巡及出塞远征,必令其随从。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还被比作唐代的贤相姚崇。他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与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杨荣历事四朝,多谋善断,议事激烈,不能容人之过;但是,他事君有体,进谏有方。
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即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实录,皆充任总裁官。
据《文敏(杨荣)墓志铭》及《明史·艺文志》记载,著有《默庵集》、《云山小稿》、《静轩稿》、《退思集》、《训子编》一卷、《北征记》一卷、《后北征记》一卷、《两京类稿》三十卷、《玉堂遗稿》十二卷。
其大部分作品集为《杨文敏集》。
还曾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杨文敏公文集》一卷。
明朝贤相必曰三杨:东杨明达机敏、果敢决断,济人利物、不能持正
话说,东杨杨荣天资明达机敏,有果敢决断之才。
当时,中官(即宦官)有皇帝安排的事体,前往内阁议定时,必然会问:
“东杨先生在没?”
如果知道东杨不在内阁,那么,中官就会马上回去。
东杨杨荣议事,不曾不谦恭过。
西杨杨士奇有时候喜欢坚持古道,以此决断事情,结果,事情往往无法实施执行。随后,还是要东杨杨荣最终来决断,然后,事情便清楚可行、毫无窒碍了。
每年秋天,朝廷敕令文武大臣赴御史台审录重囚。参加秋审的文武大臣之中,自英国公(张溥)一下,全都谦让退避,等候东杨杨荣与西杨杨士奇二人决断。有的案件,西杨杨士奇讯问之后,不曾决断,以至于无法结案,结果,东杨杨荣一问之后,马上就能够决断清楚。
《论语》卷六《颜渊第十二》: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可以说,东杨杨荣还大约真有子路“片言折狱”的才能。
当时,文武大臣都对东杨杨荣赞叹佩服。
当时人说,朱棣英明勇武。明成祖时,群臣在面对朱棣奏对之时,很少有人能够符合上意,但是,朱棣独独偏爱东杨先生杨荣的才干。
永乐朝,东杨杨荣从编修之职和解缙、胡广等人一起,进入内阁议定国政,他没有一天离开过朱棣的左右。当时,凡是朝廷的大事密计,东杨是必定会参与的。那时候,大臣谋划事情不能定论,常常会惹得朱棣很不高兴,有时甚至会发怒;可是,只要东杨杨荣一到,朱棣马上就会收敛威怒,接着,因为东杨杨荣的参与决断,事情也就马上随之解决了。 明朝贤相必曰三杨:东杨明达机敏、果敢决断,济人利物、不能持正
东杨杨荣不但有才干,而且,他还有济人利物的仁厚之心。正是因为他仁厚,所以,在位任事其间,凡是有人馈送,他都不忍心拒绝人家。正是因为这样,时人都以为他贪爱钱财。东杨杨荣的这个特点,朱棣也是清楚明白的。朱棣也每每顺遂东杨杨荣的心愿,大约,他也是看到了杨荣的仁心,而去除了人们对杨荣所谓爱钱的印象。
当日,东杨杨荣的同乡之人来向其馈送之时,他都会询问了解其人的生活状况、贫富程度。如果知道来人家贫,东杨杨荣也不会退却其馈送;他一定会安排,用别的价值相同的东西酬答来人。如果是富裕的同乡人等前来馈送,他也一定会安排,用别的价值馈送之物十分之一二的东西来酬答。
前来拜会东杨的同乡人等,或是因为有人获罪,乞求他出手相救;或者是因为身在卑位,请求他推荐提拔。只要是有人乞请,东杨杨荣都会留意其事,并给以帮忙。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前来拜会他的人很多。尽管求见者相继不断,东杨杨荣从来都不会厌烦。
正因为这样,所以,五府(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没有不畏惧其权威、没有不听从其说的,但是,也是因为这样,使得朝廷百职不能持正。
论者以为:
在仕宦之途之中行走,哪里会有一生顺遂的人啊?大约天道就是这样,有乘必有除。仕宦路途中,有人早年得意,晚年往往坎坷;有人少年偃蹇阻滞,老年每每通顺显达;有的人首尾两端多受艰难,中间行程安稳和乐。
像东杨杨荣这样由进入仕途便被君主看重、在朝之日没有一天不在宠荣之中历时四十多年、历仕四朝、几乎没有几天病忧、活着倍享荣光、死后受尽哀礼、自始至终齐全完美,这还真是不可以用通常的法则来界定的。或许,他是应了间气所生,才能得以禀赋如此完整富厚。
(全文结束)
明朝贤相必曰三杨:东杨明达机敏、果敢决断,济人利物、不能持正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