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日常生活中的清朝社会:集资兴建的戏园;禁止官员进入的菜馆

2019-12-12 20:11阅读:
作者:史遇春
不知道,是受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在关注各种题材的时候,总是喜欢宏大的事件、广阔的背景。
不说别人,就我自己的文字写作,以前,我也是喜欢挖空心思地去寻找所谓的宏大与广阔。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其实,生活的真实在于平淡,生命的本真在于平实。
我们都是平常人,虽然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了所谓宏大与广阔的影响,但是,最适合我们口味、最接近我们真实的,其实就是平淡和平实。
这里,就来说一说清代京师的戏园和菜馆,看一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大清国的一个缩略图。
本文出自清人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中的《京师戏园菜馆》一节。
清代京师的戏园,一般都不是一人或者一家自己所建造的。
当日京师的戏园,大都是集资建设而成。
在戏园子建设集资的过程中,所有出资者都会达成一致:
对建成后的戏园子要如何进行分配,提前已经做了明确的界定。
一座建设完成的戏园子,其实很像是一块分割清楚的田地,出资者各占哪一个地段,戏园中的各个空间归谁所有,比如楼上、楼下、池子(戏台前面的一块平地,一般加做池)等,都会各有其主。
既然戏园子中的各个空间都已划分并各有归属,那么,戏园子各个部分的持有人,也可在以后的日子里,将自己的持有那部分转让出售。
出资人成本和利润的回收,主要是靠戏园子开戏时,派人收票所得的收入。
那个时候,京师之中,已经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市民。这些市民,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他们人生的主要进项和收入,就是靠投资戏园来获得。
开戏园的人,最怕的事情,就是戏园子里面闹事;一旦闹事,戏园子往往会被官府封停。
戏园子一旦被封停,戏园的投资者就像是遇到了灾荒年份的农户
一样,损失惨重,生活堪忧。
日常生活中的清朝社会:集资兴建的戏园;禁止官员进入的菜馆
笔记作者陈恒庆曾经在京师担任过巡城御史。
所谓巡城御史,为官职名,隶属于都察院,负责巡查京城内东、西、南、北、中五城的治安管理、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并设有巡城御史公署,称“巡视西城察院”、“巡视北城察院”、“巡视南城察院”等。各城都设有兵马司,每司又分为二坊,由五城御史督率管理。
作为巡城御史,因为职责所在,当日,陈恒庆主要管辖京师中城的巡查。
在巡查中城的过程中,即使遇到戏园子里面有争斗的事情,陈恒庆也从来没有封过戏园的门。
为什么不封停戏园呢?
因为,陈恒庆深知,很多人是依赖戏园子讨活口的,一旦封停戏园,会严重影响相关人员和业者的生计。这样,就会让他们对官府失望、对朝廷失望。
那时,如果戏园中有争斗事件发生,陈恒庆的处理方式,一般都会就事论事,判处并惩罚相关涉事人等,妥当解决,尽量不耽误戏园演戏。
陈恒庆深知,这戏园子之中,除了建造戏园的出资者要靠戏园创造收入以养家口;除了演剧的班子和伶人要靠戏园谋生户口之外,只要一个戏园子开戏,那么,其中还会有卖茶水的、卖水果的、卖点心的、送戏单的、还有递送毛巾擦脸的……这所有的人等,全都要靠戏园子生活。而且,这些靠戏园子生活的人,他们大都是京师的贫民,他们自己或其家人,都靠他们在戏园子里奔走,赚点生活之资。一旦贸然查封戏园子,那么,就相当于断了这些贫民的生计。所以,封园的事,陈恒庆认为,是绝对不能做的。
如此看来,陈恒庆在做巡城御史时,他的行为和想法还是可圈可点的。
据此,可以说:
第一,他还有读书人的仁心;
第二,他并非高高在上,对民间生活一无所知;他并非是那种何不食肉糜的昏庸之徒;
第三,他也不是那种为了做官,不顾民众死活的败类;
第四,清朝的官员,其实也都是人,也还有美好的人性,他们不会比此前或以后的官员差。
其实,当时最喜欢在戏园子中寻衅滋事的,就是清廷的陆军兵士。
这些陆军兵士,仗着自己的势力,常常会弄出不少事端来。
笔记作者陈恒庆任巡城御史时,陆军由军门(清代对提督的尊称)姜桂题统兵。
那时,陈恒庆曾经婉转告诉姜桂题,建议他对陆军兵士进行管制和约束。在此之后,有那么好几年,戏园子里倒也安然,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事件。
民间传说,戏园子里面戏台正对楼中间的一个位置,是预备给巡城御史看戏用的。其实,这都是风传而已,事实并非如此。
日常生活中的清朝社会:集资兴建的戏园;禁止官员进入的菜馆
按照清廷的制度和律令,官员是不能进入戏园和菜馆的;官员一旦触犯此禁,朝廷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
因为官员有不能进入戏园和菜馆的禁令,所以,如果官员遇到需要庆贺的事情,一起团聚拜会,想观剧看戏的话,一般都会聚集在会馆之中,看堂会(为招待宾客而进行的演剧)戏就可以了。
如果官员要一起宴集聚餐,在所谓的饭庄里进行是许可的,禁止进入菜馆。
饭庄,是指规模较大的饭馆。
徐珂《清稗类钞·饮食·京师宴会之肴馔》中有:
“光绪己丑、庚寅间,京官宴会,必假座於饭庄。饭庄者,大酒楼之别称也。”
清代京师的饭庄,一般都会命名为某堂。
饭庄的招牌上,一般会写上“包办筵席”四个字。
以前,毛尚书(不详)喜欢太升馆(菜馆名)的饭菜,但是朝廷禁止官员进入菜馆。为此,毛尚书就让菜馆把名字改成了太升堂,也挂上有“包办筵席”四个字的招牌。这样,菜馆就在名字上变身为饭庄了,毛尚书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太升堂就餐了。
李文忠(鸿章)喜欢吃聚丰堂的荷包鱼翅、鳜[guì]鱼片,因为聚丰堂本身就是饭庄,所以,李文忠经常和朋友一同去聚丰堂吃饭。
京城之中,正阳楼的炮烤羊肉,薄得就如同纸片一样;太和楼的蒸螃蟹,大得像盘子一般。但是,这两家都是菜馆,大员是不能前去餐饮的。不过,也不用可惜,如果实在想吃这两家的菜,可以把菜叫到家里来吃。看来,外卖在清朝时,就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了。
自从清廷与外国的交涉日益频繁,加之那些清廷外派的出使大臣络绎回国,清廷的官场上也逐渐沾染了洋人的习气。这个时候,遇到有聚会宴饮,很多时候,还会在洋饭店中举办。这种场面,笔记作者陈恒庆也经历过多次。
陈恒庆最后感叹说:
我以一介在乡村之中吃惯了粗茶淡饭的腐陋儒士,没想到在京城为官期间,也能够大嚼洋味,痛饮洋酒,真实开了眼界。看来,社会风习对人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想想,还真有些好笑啊!
这里,再补充一下文中姜桂题的相关情况。
姜桂题。
姜桂题(公元1843年~公元1922年),字翰卿,又作汉清,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北洋政府高级将领,陆军上将。
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
因为作战勇猛,被毅军(因宋庆被赐号“毅勇巴图鲁”,故称毅军。)首领宋庆招致麾下,后在军中成为统帅;曾在辽河一带袭击过日本军队。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参加海城大战,2月参加争夺大平山之战,3月参加保卫田台庄战斗,血战二十余天大获全胜;应袁世凯之邀加入北洋军,任右翼翼长兼步兵第一营统带。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改为武卫左军(北洋五大军队之一)。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武卫左右军统领。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900年)入京统领禁卫军。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15日补授陆军上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6月30日特授昭武上将军。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袁世凯进行帝制活动,姜桂题领衔上表劝进。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1月16日,姜桂题病故于北京。
(全文结束)
日常生活中的清朝社会:集资兴建的戏园;禁止官员进入的菜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