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宠溺次子,明成祖实在不智: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2020-10-22 08:54阅读:
作者:史遇春
发动所谓的“靖难之役”,朱棣成功夺取了皇权。
皇权在手之后,权力的延续自然会成为重大事项。
说到权力的延续,那么,继承人选的确定,又是重中之重。
在立储一事上,朱棣的表现,完全无法和他老爸朱元璋相比。
在处理立储问题之时,朱元璋果断坚定、干脆利落: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册立长子朱标(即懿文太子,朱元璋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为皇太子;
可惜,朱标还没来得及荣登大宝,便因病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于其父去世了;同年,朱元璋立即册封朱标次子朱允炆(即建文帝,母为朱标继室吕氏)为皇太孙。
为何朱元璋册立的是朱标次子?
因为:
朱标长子朱雄英(追封虞怀王)早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岁之时就已夭亡。
朱雄英乃朱标正室常氏所生。
由此也可知:
朱雄英为朱标嫡长子;朱允炆为朱标次子、庶长子。
对比朱元璋的果断坚定、干脆利落,在立储问题上,朱棣就表现得犹豫不决、摇摆不定。
关于朱棣立储一事,根据史料所述:
其实,朱棣并不喜欢长子朱高炽(即明仁宗,朱棣长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在所谓的“靖难之役”中,朱棣带领次子朱高煦(朱棣次子,朱高炽同母弟)进入前线,一起征战杀伐。

其间,朱高煦出力不少,他曾于危难之中解救其父朱棣多次。
朱棣自己都曾说过,朱高煦很像自己,这当然是对朱高煦的肯定。
朱棣欣赏并肯定朱高煦,自然就会有将皇位传授于他的意愿。这种意愿,大概是一般人的共性;当然,朱棣也没有脱俗。
而且,朱棣的这种意愿,并非空穴来风。
据载,早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就曾抚摸着朱高煦的后背,向他暗示:
“勉之!世子多疾。”
也就是说:
孩子,你要努力啊!世子(朱高炽)常常生病。
关于此说,可参看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卷二十七。
虽然,对朱高煦很是肯定、在争夺江山之时还有类似于许诺的勉励之语。但是,在实际掌权大权、真实面对建立储君这一涉及江山社稷永续传承的大事之时,朱棣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果断与坚定。
为什么会这样?
宠溺次子,明成祖实在不智: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在说朱棣之前,先说朱元璋,须知:
朱元璋在处理立储一事时的果断坚定,除了他个人的性格、他对权力的掌控能力而外;他立储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非常坚实、十分可靠;而且,他的实际操作也无法被质疑和挑战。
朱元璋所坚持的,就是:
立储以嫡以长(就历史事实看,主要是立储以长,明朝后来的储君册立,基本都遵从这一祖制)。
立储以嫡以长,这既是中国人伦社会秩序的一致标准,也是大明之前各个朝代大都奉行的惯例,而且,朱元璋又是按照标准和次序严格执行的。
至于朱棣的犹豫摇摆,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情况,的确有些复杂:
大约,在朱棣的内心深处,他是很想把皇位传给朱高煦的,但是,在自古以来的制度和惯例上,他找不到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操作实例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当然,也存在非常规的例子,但是,这类例子终非主流。)
首先,朱棣自己夺权,就已经破坏了制度;
其次,朱棣如果要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那么,他就是再一次地破坏制度。
当日,朱棣大概很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并且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全体大臣的支持和拥护。
在朱棣的心中,他大概还希望:
册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一事,可以是身边所有得力大臣一同吃透自己的心思之后的集体上奏、万般请求,可以是一个万众拥戴的结果。
但是,朱棣的这种想法,只是他的心中的希望而已。
那时,除了当年的燕藩旧臣中对朱高煦印象很好、与朱高煦交谊深厚的一些人婉转暗示或私下请求册立朱高煦为储君之外,朝中的大臣,很多人非常坚决地要求必须立储以嫡以长。
更何况,按照当时的说法:
皇长子朱高炽原本也没有什么大的瑕疵与过失。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朱棣没有办法,只能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农历二月册立皇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此时,朱棣登位首尾已经三年。
即便是已经确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是,在朱棣内心之中,他对太子的不满仍然没有消除。
因为立储一事,大臣没有按照朱棣的心思上策建言,违逆了朱棣的意旨,所以,朱棣为此还怀恨大臣。
后来,朱棣借故处死了自己曾经很欣赏的解缙。
当然,解缙之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在立储一事上,谢缙没有按照朱棣的心意说话办事,大概就是其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解缙之死,里面还有史载的朱高煦谮毁的因素。既然,朱高煦能够谮毁得手,那么,也从侧面说明,朱棣还是非常认可朱高煦的。
宠溺次子,明成祖实在不智: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因为对太子不满,后来,东宫(太子所居)属官几乎全被朱棣问罪处罚。
其中,除个别人被朱棣宽宥之外,这些太子从臣,当时的遭遇很是凄惨:
有人死在牢中;
有人被关押狱中长达十年之久……
朱棣处罚太子属官,有所谓迎驾迟缓、书奏不当的因素;但是,须知,这里面,或许也有朱棣给太子找茬的因素;这里面,肯定也有展现皇帝威严的因素。
找茬就不用说了。
就说展现皇帝威严一事:
严厉处置东宫属官,皇帝的威严的确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自此,那些东宫属官、那些拥护太子的人,自然会加倍地小心翼翼;
不过,朱棣这么做,也严重折损了太子的尊严;无论怎么说,太子都是未来的君主、是未来权位的执掌者、是未来江山社稷的控制人。
朱棣确立了太子,却对太子心怀不满,而又意属次子朱高煦。
朱棣的这种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朱高煦看得清楚、也想得明白,所以,依恃皇帝的宠溺,朱高煦骄纵横肆,结果,生出了很多事端,造成了很大的变乱。
由此看来,朱棣在立储这件事情上,实在是有些不智的。
宠溺次子,明成祖实在不智: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有朱棣“靖难”时期非正式的许诺、有朱棣立储时的犹豫摇摆、有朱棣此后的娇惯宠溺,朱高煦觊觎大位,似乎就成了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
更何况,朱高煦有亲临战场厮杀的战斗经验、有亲随朱棣夺权时积累的关系人脉、有实力不可小觑的兵马粮草、还有十分类似朱棣的性格,这一切,都足以让朱高煦做出与其父朱棣一般无二的事情来。
正如前文提及,朱元璋诏求直言之时,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在上书中曾说:
更有甚者,这些藩国在没有威压的情势下,也会伺机而动,觊觎大位,这可是防不胜防的。
史载,朱棣死后,仅仅两年,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朱高煦便起兵造反。
结果,朱高煦被他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处死。
历史不容假设!
这里,可以臆想一下:
如果朱高煦和他的老爸朱棣一样,对抗朝廷,造自己侄子朱瞻基的反而最后成功,那么,这大明王朝可能又会有第二次所谓的“靖难”了;后世那些维护朱棣的看客,大约也会把朱高煦捧成“大帝”,而不是把他看成是谋逆之人。
朱棣对抗成功,便成了“成祖”;
朱高煦造反失败,就成了“反贼”。
这,就是历史的现实。
朱棣造侄子的反,成功夺权。
是权力的本质使然,或者是有样学样,朱棣之子朱高煦造自己侄子的反,结果,朱棣的儿子被朱棣的孙子处死,这,是不是历史的反讽?
以上,就是我想要说的从汉王到汉庶人相关的背景,所谓“知人论世”,不得不先做一个交代。
关于朱高煦之死,且容我慢慢说来。
(本篇结束)
宠溺次子,明成祖实在不智: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