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散文:微雕艺术

2019-03-08 12:54阅读:
散文:微雕艺术
赤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石微雕”所处的地点位于赤峰城区昭乌达路南段的“缥缃馆美术社”内。昭乌达路街区两侧,分布着宾馆、饭店、商店、巴林石印材城,人气旺盛,市场繁华。第四代传承人包英志。
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近代微雕大师于硕,与吴南愚有“南于北吴”之誉,于硕于金石书画之外,精于微雕。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刻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早期受观看和雕刻设备的限制微观雕刻较少,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能够用于观看更微小物体的仪器和极精细又坚韧的工具出现,致使微雕作品越来越小,雕刻难度也越来越大。
到了
pan>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在很多微雕作品画面上常常兼有微刻诗词或文章,此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微刻文字书法效果重要性,那些虽刻得细微的某些作品无非蚁足一堆,在放大镜下观察,波磔点划,不成样子,字型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实不足取。尤其在微雕作品上的微刻功力怎样,也成了评判微雕作品的成败。好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推崇,除了微雕技法外,究其原因还在于微刻布局而又要表现出铁划银钩的书法功底。清朝微刻大师于硕其擅长在折扇边骨上进行微刻,能在指宽的扇骨刻三十行字,且无一败笔,笔笔有帖气。现代雕刻家因受竹子本身材质的限制,已极少在竹子上微刻如此小的文字。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破坏了一个精细画面或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雕”、“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微雕的刀即是笔,功力不足,因微失控,刀不达意。在微雕作品上配微刻题款一定要讲究书法效果,那些见大显丑,字之歪斜,行之不齐,画之失准,配之失调,都是创作者应避免的。第五,应把握刀具与石材所产生的线条变化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微雕艺术历史悠久,历史上只流传于江浙及京津地区。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就是有“南于北吴”之称的于硕和吴南愚两位宗师,成熟并流行于明清时代。从清末民国时期至今,历经吴南愚、吴少愚、朱云清、包英志四代传承,百年以上,谱系清晰。
第四代传承人包英志,1967年出生于赤峰市林东镇,1986年自学微雕,1996年拜朱云青为师学习微雕。勤学苦练,技艺精进。朱云青对他格外器重,20007月,把存续百年的“缥缃馆美术社”匾额,郑重地传给了包英志。
包英志在传承中升华,使用了比传统原材料硬度更高、难度更大的玉石微雕,丰富了微雕艺术品种。作品多次获得“山花奖、天工奖、萨日娜奖”等国家级和省区级奖项。许多政要人士和文化艺术名家,题词赞许。在第二十二届万国邮联大会召开期间,应邀为参加会议的各国贵宾和大会元老达里格朗进行现场雕刻表演。
包英志为传承微雕艺术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崇高荣誉。《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家报刊、电视台给予宣传报道,在全国工艺美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载《内蒙古日报》2019年3月8日 作者 吕斌 编辑 徐跃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