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组工文萃:清廷大秘张廷玉的从政素养

2017-09-14 21:07阅读:
清廷大秘张廷玉的从政素养
作者:王兆贵
  张廷玉居官五十年,历经康雍乾三朝,开文臣封侯伯之先例,而且是清廷汉臣唯一配享太庙的人。直到今天,人们仍称他是史上最成功的秘书型人才。这里所谓秘书型人才,并非指单一的文秘,仅仅是起草发布文告,承担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二传手,还包括执行力与创造力兼容并包的品格与智慧,属于复合型人才的范畴。
  张廷玉考中进士后,确曾以文秘见长而被重用。他理解口谕之准,起草文书之快,无人能出其右。雍正即位之初,“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张廷玉片刻拟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从未出过差错。才思敏捷,文笔流畅,乃文秘人员的基本功,张廷玉不过是驾轻就熟而已,其从政素养是远在此之上的,否则,怎称得上集能贤于一身的“首席秘书”呢?张廷玉生病不能上朝,雍正问左右:“朕连日臂痛,汝等知之乎?”近侍惊问其故,雍正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何?”从雍正的措辞,足以看出他已把张廷玉视为自己的臂膀了。
  办事勤勉,严谨缜密 西北用兵时,张廷玉“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傍晚回家,仍“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军情紧急时,每日常有百数十人抱牍案环立于旁等待批答,以至坐在肩舆之中也不得闲。即便如此,张廷玉也毫不懈怠,无一事出错或耽搁。雍正赞曰:“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张廷玉记忆力很强,能将各部院大臣、全国疆吏的出身、经历甚至姓名、籍贯丝毫不差地说出来,但却心思缜密,与督抚外吏几乎没有书信往来。雍正对他信任有加,人事决策多向他咨询,他却未曾走漏一丝风声。
  建章立制,创新行政 雍正七年(1729年),西北军情紧迫,为便于及时处理,清廷“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改称军机处。张廷玉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后,对这一机构的职能、制度以及奏批方式,进行了有效简化与规范,
使之成为维系清朝统治的中枢。张廷玉开创的“廷寄”谕旨之法,比明发上谕更易于保密,且传递迅速。
  以身作则,清廉自守 当一个人对身外之物毫不动心时,那么任是金刀银枪也奈何他不得。张廷玉位高权重,想要讨好他、巴结他的人比比皆是,但他却不置私产,甘守清贫。雍正念其劳累、清苦,赏银两万两,张廷玉也谢恩不受。实在推辞不过,就用来资助公共建设。
  长子张若霭精于翰墨丹青,经常出入内府鉴定字画。一次,张廷玉在僚属府上看到一幅名人山水古画,惊叹难得一见。孰料没过几天,这幅画竟然挂在张若霭的书斋中。尽管是人家投其所好相赠,张廷玉还是拉下脸来“冷嘲热讽”。若霭连忙跪地谢罪,随即完璧归赵。张廷玉主政吏部期间,有个同姓书吏,经常在地方奏章上做手脚勒索钱财。因他朝里有靠山,地方上得罪不起,只能背后骂他“张老虎”。张廷玉得知后,顶住各方压力,坚决将其撤职查办,被人誉为“伏虎侍郎”。
  公忠体国,明哲进退 张廷玉29岁点为翰林,33岁入值南书房,45岁擢礼部侍郎,50岁升礼部尚书,累迁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两部,平步三朝,深受倚重。他回老家祭祖,雍正特赐如意,并在其谢恩奏折上批曰:“朕即位以来,朝内的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虽是君臣,情同契友。”为表对张廷玉的赏识,雍正特立遗诏,以其“器量纯全,抒诚供职”,配享太庙。在大清两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上,张廷玉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汉臣,可见雍正对他的赞誉非虚。乾隆即位后继续奉其为汉臣之首,并特封三等勤宣伯,开清代文臣无战功而封伯爵之先例,可谓恩遇优渥。但他却能以唐代宰相郭子仪为楷模,位高不自矜,权重不自负,颇谙进退之道,不图后世之名,以至于在五百多卷的清史稿中鲜有他功业的记载,但青史自为贤者留名。


组工文萃:清廷大秘张廷玉的从政素养
  附注:本文原载《学习时报》2017年4月17日文史参阅版,《组工文萃》2017年第8期转载。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