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澳门日报:欢喜冤家

2019-09-12 10:36阅读:
欢喜冤家
  前一时期,“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句话,从已经分手的两位公众人物的微博中披露出来,瞬间走红,遂成网络流行语,颇合过来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路。
  据查考,“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出自唐代 “放妻书”。从莫高窟存留的文本看,这种类似“离婚协议”的字据,当属那时流行的范文,因为上面仅仅录有年月日云云,却并无具体时间。见过网上给出的一位李姓主人手迹影印件,文本虽然泛黄,墨迹依然清晰可辨。文中写道,“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澳门日报:欢喜冤家

  文中“比是怨家,故来相对”的表述,很有意思。“冤家”一词多解,直解为“仇家”,所谓“冤家对头”“冤家路窄”。但在两性关系中,更多的是比拟与戏谑。在我国民间语文包括民歌和戏曲中,人们把爱恨交加、苦乐并存的鸳鸯偶称作“冤家”,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至晚在元曲和元杂剧中,就开始出现“欢喜冤家”这样的表述。如,有一首[双调]新水令·念远的元曲写道:“生也因他,死也因他
,恩爱人儿,欢喜冤家。”直到今天,仍有以“欢喜冤家”为名的小说、影片以及电视节目流行。
  “冤家”一词的借代义,已普及为大众口头禅。提起“冤家”的称谓,多半是指那些爱得要死、恨得要命的恋人。“冤家”前边加一俏字,就变为情人的昵称了。如,关汉卿的曲词“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则是打情骂俏的形象写照。将赫伯特·罗斯(Herbert Ross)执导的《A couple of happy enemies》译为《俏冤家》,颇为精当,堪称信达雅了。
  有人将“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视为“优雅的分手”,没什么不妥,但从语源上看,这样的心态与优雅关系不大,而是大彻大悟后的一种心理解脱,即放下执念,回归心理上的平和与宁静。当事双方都不再纠结,岂不是得大自在?不管怎么说,把曾经的“冤家”视为“旧雨”,将“冤家路窄”变为“冤家路宽”,缘聚缘散,各安天命,总归是皆大欢喜的理想结局。做不成恋人,又何苦多个仇人呢?“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甚好!(王兆贵


澳门日报:欢喜冤家
  附注:本文发表在《澳门日报》2019年9月12日新园地,主编郑国伟。已被新浪网推荐到博客首页。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