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关于早期教育中的几个话题

2007-03-26 17:45阅读:
关于早期教育中的几个话题
中耀
凡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材,而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的家长,更希望孩子成为超常的“神童”、成为“少年大学生”,至少能考上一个名牌大学。
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天下父母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有更好的出息呢?再深入地想一下,为了孩子一生有个更好的前途,为了家庭的幸福,也为国家培养一个优秀人才……这又是多么应当积极努力去做的事啊!
可是生活中的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这个问题就有人持不赞同、甚至是反对的态度,发表种种不和谐言论。致使少数家长产生疑虑,不敢、不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到底应当怎样看待上述问题?下面提出一些看法,仅供家长们参考:
  一、有人说:“想把孩子培养成超常的‘神童’(即经过早期教育有超常表现的孩子),是不可能的愚蠢想法”,认为“神童”是天生的,不知要多少年、多少孩子中才偶然出现一个神童。其实,神童不是天生的,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如果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多数会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表现,成为神童也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能否对其进行了早期教育,这已为古今中外大量事实所证明(只要你不带有色眼镜去观察,一定可以看到很多实例)。因此,想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可能的;反之,放弃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才是愚蠢的、错误的。对这点务必要有正确看法。
二、有人说:“孩子应当有快乐的童年”、“游戏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对小孩子过早进行教育,就是限制、压制甚至剥夺了孩子的童年,是在折磨、坑害孩子……”这话说的不能说没一点道理,童年应当给孩子快乐,也应当让
孩子尽情的游戏……但绝不能说,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智力开发是害孩子。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教育形式得当,小孩子对学习同样可以产生和游戏一样的兴趣和快乐,甚至比单纯的游戏更有意义。
沈阳儿童吴大江,父母对他进行了早期教育,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学习当成了“游戏”,没事时他就要求父母与他“游戏”(教他),父母如果没空,他反而哭闹;天津小诗人田晓菲(14岁去美国留学),她对读书比游戏更有兴趣,母亲劝她出去与小朋友玩,她说:“玩有啥意思,还不如在家看书有趣呢!”可见,寓教于乐的学习对孩子并非是苦差事。尽管象上述的孩子不多,但总能证明:对孩子是可以早期教育的,教小孩子学习并非是剥夺孩子的童年,而是符和教育科学规律的。
  强调只有在游戏中教育孩子,才是唯一的育儿方法,对孩子不能采用其它方式教育的说法则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不偏狭、不固执,都会承认我们身边整天玩的孩子太多了(98%以上),如果把他们和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进行比较,哪个更聪明?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的。
  三、有些人“鸡蛋里挑骨头”地刻意寻找超常孩子身上的弱点,借以攻击早期教育。最典型的是对当年“5岁少年大学生”小津津的求全责备。
小津津在父亲的早期教育下,一岁时懂简单的汉、英语;两岁时能用英语简单对话;三岁前认识加、减、乘除、平方根符号,会简单的算术;三岁时掌握了900多个英语单词,借助字典可以阅读英文《伊索寓言》和科普读物;到四五岁时能解初中一二年级的数学题;语文方面掌握了常用字,能阅读一般书籍,会背几十篇古诗文……以“神童”闻名。
有一位老人赞小津津是天才,津津说:“姜是老的辣,您是老人才!”一位记者采访他,临走时他冒出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让记者很感动。津津是武汉大学慎重考核后录取的'少年预备班'学员,经济学家于光远考察后,说津津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苗子”!
小津津有很多超常的表现,可是有人不看他的长处,却偏执地强调:“妈妈给他喂饭,帮他穿衣服……说明教育有问题”。其实,大人帮助孩子吃饭、穿衣的太多了,因为这点就否定津津的早期教育成果似乎是从成见出发的。
  四、有人借“神童”后期的发展不良而否定早期教育,也有人因在学期间的“少年大学生”表现不佳而反对办“少年班”。不久前有媒体报导了当年的“神童” 宁铂到五台山出家了;年纪最小上“科大”的谢彦波,后来又考入中科院读博士,因与导师矛盾又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后来又与导师(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关系紧张而回国,据谢彦波说:“关系紧张是因为他不赞同导师的理论”,这应当是可以的吧!归国后他在大学担任现代物理学讲师。
  于政,13岁由初三跳级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读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他以三门功课285分的好成绩名列全国第2名,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系录取,提前两年赴美读研。可他也因为与导师关系不睦而回国。科大物理系希望他回科大读博,他没同意,只好在家赋闲。他想回科大工作,但科大规定教师须有博士文凭,他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劝他重新读博,他不愿意,以为自己再有一年总能找到工作,可工作一直没有着落,只能靠母亲生活。有人以此来证明:早期教育好处不大……
  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其实这三个人也不简单,宁铂19岁就在科大当上了全国最年轻的讲师;谢彦波也当上了大学物理教师,于政虽暂时没工作(有关部门理应给予帮助,毕竟是优秀的人才),也不能说将来不能工作。
  宁铂的出家当然不好,但也有他的具体原因:当年他读“大一”选系时,因没有感兴趣的专业,曾要求去南京大学学天文(兴趣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应当给予尊重),可学校硬是不放他,他只好转向神秘主义的“星象学”研究,因此人们说他有些“怪异”,此后,他又执着的追求宗教、哲学、气功和围棋(自然也是兴趣使然,如果走得正确也未尝不可),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宁铂由于生活的种种不顺利,最后竟到五台山出家了(曾被找回一次,但一年后又去了)。他父亲对他的看法是:“宁铂还在学习,还没有完蛋,相信他有一天会回来的……”至于结果如何,那得看将来宁铂自身的发展变化了。
  从三人的成长发展,我们看不出早期教育的害处,顶多说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人生修养方面指导教育不够。
  从多年来科大少年大学生发展的统计情况看,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是好的:有的出国留学深造、有的任高校教师丶还有的担任较高级的科研工作……可以肯定地说,办少年大学生班没有错,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更是应当肯定!既为早慧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也为国家培养了优秀人才,绝不能因为个别孩子的发展出了点问题而把板子打在早期教育身上……
  至此,我们以充分的理由说:早期教育是培育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应当充分肯定而不能否定(事实上也是否定不了的),否则将给孩子、家庭和国家带来极大损失。
不过,即使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也并不一定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成功者为数不多,只有那些经过积极努力,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又能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充分地调动起孩子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倒是家长们应当认真思考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