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培养孩子与“吃苦”

2007-10-08 19:17阅读:
培养孩子与“吃苦”
李晓
现在的孩子,个个是独生子女,当家长的爱还爱不过来呢,谁能舍得给孩子“苦”吃?
  其实,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点“苦”吃,使其从小体会“苦”的滋味,懂得生活的艰辛,锻炼其勇于吃苦、战胜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六十年代初期,严重的天灾人祸使得人们饱受了饥饿的煎熬,由于粮食的严重短缺,人们不得不寻找野菜、树叶以及各种只要能咽下去的东西去填充那干瘪的肚子。经历了这场苦难,如今五丶六十岁的人,不用讲道理、也不要“约法三章”,他们当中没有人会象如今某些小青年那样随意丢弃白花花的米饭和那雪白馒头的。因为“苦”使他们懂得农民“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苦”使他们知道粮食中饱含着生命的价值。
  六十年代末,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得上千万的中学生荒废了学业,不能不说是毁掉了一代人的青春年华。但是,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青年人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同广大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不仅能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而且能够亲自体验农民的疾苦,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许多当年的知青,在总结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经验时, 都毫不隐讳地说:“有当年知青那段生活, 今天, 没有吃不了的苦和克服不了的困难!”说的再恰当不过了, 他们用当年的“苦”换回了今日的“甜”。
吃苦甚至可以说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吃苦可以锻炼人的坚强意识。纵观古今中外成就大业者,大都有一段吃苦的历史。司马迁受腐刑后写成《史记》;高尔基经苦难的童年后终成一代文豪; 陈景润解哥德巴赫猜想仅演算的草纸就装满了好几麻袋,他不不苦功夫怎能轻易地摘取那皇冠上的明珠? 有人曾采访乒乓球奥运会冠军的邓亚萍,她噙着泪光说: 自
已是付出成倍于别人汗水的……”。
  孩子们就象一株小松树,将其植根于大自然中, 任凭风吹雨打,历经酷暑严寒,那么他的血液里、骨髓中就会孕育生长出具有各种免疫力的细胞。反之,象豆芽菜似地将其捂起来,必定会弱不禁风,怕热畏寒, 不可一日无人关照,甚至会半途夭折。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为下一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适当地给孩子们创造点“苦”吃,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