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少有才华的郭沫若

2008-02-20 16:02阅读:
少有才华的郭沫若
中耀
郭沫若一向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才,他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既是诗人、剧作家,又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周扬曾说:“郭沫若的学术成就范围很大,在某种意义上,他可以算作是百科全书式人物,他不仅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开拓了一代新风,而且在历史、考古、古文字学等方面,也有着特殊贡献,他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人。
那么他多方面的才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郭沫若1892年在四川嘉定沙湾镇出生,有两兄两姐,此前还死过两姐一兄,他是母亲的第八产。
母亲杜邀贞,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其父亲曾任过两任县长,后来升为州官,在苗族起义时被杀害,从而家庭衰落。)她十五岁时嫁到郭家。
郭沫若的祖父是个跑码头的,父亲郭朝沛排行老三,因为家境不好,十三岁时就到盐井上学徒。二十多岁时,因祖父故去,由他回来料理家务。当年郭沫若的母亲在家也很劳累,妯娌三人轮流做饭,他母亲不光要自己缝缝补补,还常常背着孩子干活。后来郭沫若父亲勉强凑了些钱开个酒坊,家业逐渐发展到中产地主程度,日子才逐渐好起来。
母亲一小没机会读书,但总算是在书香门第长大,耳濡目染也认识不少字,会被一些唐诗,她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她在孩子很小时就抓紧对孩子们的教育。
郭沫若比哥哥姐姐们占便宜的是,他小时候家境己有了些好转,再加上家中许多长辈和哥哥姐姐们也能从多方面对他进行教育,尤其是母亲此时的操劳少了,教他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更多了。在母亲教给他的诗文中,他多年以后他还记得很牢的一首诗是:
淡淡长江水,
悠悠远客情,
罗花相与恨,
到地亦无声。
在这种广泛早期教育的环境中,郭沫若一小就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启发他要求尽早上学的则是母亲教他的一首儿歌:
翩翩少年郎,
骑马上学堂,
先生嫌我小,
肚里有文章。
他的父亲有时教他哥哥读书,他在旁边观看,因为他伶俐,哥哥们不会的,他听几遍就会了,他认为上学是个很好玩的事,所以就积极要求上学。
父亲因自己小时没能很好的读书,总以为是一件憾事,所以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当家境好转后,他就请了当地一位有名的癝生——沈焕章到他家办馆(私塾)。郭沫若一再要求上学,父亲见郭沫若聪明好学,也就答应四岁的他和哥哥一道上学了。
私塾的教育方法死板而严厉,不许玩、也不许乱动,这种方式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尤其不适合,所以郭沫若上了几天学就不想去了。可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已经进了学门,再不想念就由不得他了。郭沫若一小毕竟受过早期教育,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因此他的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学习起来不费劲,成绩总比其他同学好,结果,很快他就适应了私塾的学习。
郭沫若有个读书很多但又没发迹的舅舅,会讲很多鬼狐故事,常常给他们讲各种既让人害怕、又渴望听下去的故事。那时郭沫若家乡还有讲“圣谕”的人,以说唱形式讲“书”。郭沫若虽只有四岁多,但他能听懂,听起来连饭都不想吃,并对这些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故事扩充了他的精神世界,开拓了他的想象能力……这也是他幼年接受早期教育,增长智力、喜欢文艺的一个原因。
七岁时,他除了能背《四书五经》外,还能背《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对诗歌有了更多爱好。
一次,私塾学生偷庙上的桃子,郭沫若也参加了。和尚找到学校,老师为查到偷桃的学生故意出了个对(上联):“昨夜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别的同学不敢吱声,郭沫若“初生牛犊不怕虎”想了想便对(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一高兴就免于追究了。
受母亲的影响,郭沫若很喜欢诗歌,十三岁时,他晨起看外面落雪即兴写了一首小诗:
早起临轩满望愁,
小园寒雀声啁啾,
无端一夜风和雪,
忍使峨嵋白了头。
后来还写了一篇《村居即景》:
闲居无所事,散步宅前田。
屋角炊烟起,山腰浓雾眼。
牧童横竹笛,村媪卖花钿。
野鸟相呼急,双双浴水边。
虽然不算太好,但是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情景,也是难能可贵的。他自己曾说:“我之所以倾向于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予我决定性影响的是我的母亲。”这就是他有诗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1905年,他十三岁时,科举制度废除了。嘉定乐山县开办了“高等小学”,因为他学习成绩好,在亲友们的怂恿下,父亲决定带他去应试。
当时“高等小学”毕业,相当于秀才,所以投考的人,大多是三、四十岁的童生,来了约两千来人。第一榜预选二百名,郭沫若各科提前交卷,取得了第二十七名;二榜由一千多人录取了九十名,郭沫若以第十一名考取。他的优异成绩也显示了受过早期教育人智力高于常人的特点。父亲十分高兴,亲友们也纷纷称赞他。
平日里,郭沫若学习一点不费力,很多同学起早贪黑地又是念、又是背,成绩就是上不去,可郭沫若在课堂上听完弄懂了就再不需死记硬背了。放学后,他和一些同学到处去玩,即使这样,他期末考试的成绩仍是第一名。
那些大龄同学不服气,认为他小又贪玩,哪会有这样好成绩?一定是老师偏爱他这个“小白脸”,就诬他和老师有暧昧关系,于是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果有关人翻阅了全部试卷,也没发现任何做弊……老师为了迁就那些大龄同学,只好将郭沫若排在第八名。这让郭沫若十分恼火,他非常痛恨那种没有骨气的老师。
郭沫若读书但不读死书,因为恨老师,他就常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同学鬼混,他们一块抽烟、喝酒、打牌、看戏、打架……号称是学校里“八大行星”之一。他说自己“在学校里爱闹风潮,在校外爱闹是非”,因为常惹事儿,他几乎被学校开除。那时他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是他受过早期教育,智力好、记忆力好,什么功课一学就会,而且记得牢,让他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果他再下苦功夫用功的话,他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更好的。
郭沫若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尤其从小就培养了读书的兴趣。暑假期间,他回到家中,没事就读《皇情经解》、《伪尚书考》、《史记》……等等,读得十分认真,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很早就能撰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郭沫若少年时代的学习过程看,可以肯定地说:郭沫若的天才来自早期教育和自学,绝不仅仅靠天赋。他曾对天才的成长作过科学的表述:“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他成功的奥秘,这也是很多人成为“天才”的规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