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白居易所受的早期教育

2008-02-23 15:46阅读:
白居易所受的早期教育
中耀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在唐代诗人蜂起中,又一位杰出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在他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指导思想下,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传世佳作。其早期作品《秦中吟》、《新乐府》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后来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都脍炙人口,是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珍品,他的诗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因此郭沫若说他是:“为劳动人民祈求幸福的和平诗人”。
他的诗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热爱,尤其在日本,从事诗歌创作的人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
白居易是怎样成为如此杰出的诗人呢?
白居易祖籍陕西下邽(今渭南县)人。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县),此时杜甫已逝世二年,唐朝已走向衰败。
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白鍠曾做过河南巩县县令,是位诗人;父亲白季庚很有学识,也当过县令,后来曾任过“别驾”(皇帝特使);母亲陈氏,受过良好的家教(她的父亲陈润也是诗人,全唐诗中有他八首诗,他曾做过鄜城县令;她的母亲也有文化素养,善琴书,不但教育出好儿女,而且还帮助女儿抚育过外孙白居易兄弟。陈氏十五岁嫁给四十岁的白季庚,她本人识书知礼,为人贤惠,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白家共有兄弟四人,白居易行二。白居易一小时,父亲当官,家境很好,给他雇了乳母,乳母有文化,对白居易给予了一定的早期教育。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虽百十其示,而指之不差。”可见白居易的早期教育是从尚不会说话就开始了,而且身边至少有母亲和乳母两位老师。
父亲白季庚为官清
廉,没置下家业,所以当父亲过世后,家境顿然衰落了,只靠在浮梁县任“主簿”的哥哥微薄收入维持家计。
长兄白幼文为人正派,有学识,由于忙于公务、家务,未得发迹。
白居易下面有两个弟弟,老三白行简有很好的文才,有文卷十集,在《全唐书》中占一卷。他还擅长写小说:《李娃传》(唐传奇的代表作)、《三梦记》都是他写的,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学家。
老四金刚奴,一小才气不亚于几个哥哥,七岁就已经背诵很多诗赋,到八岁已学会弹琴、书法,只可惜家境不好,有病不得医治而夭亡了。
关于母亲教育他们的情况,白居易曾说:“别驾府君既世,诸子尚幼,未就诗学,夫人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循循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十余年间,诸子已学仕进,官至清近,慈训所至也。”
在母亲、乳母的早期教育下,白居易一小就很聪明懂事。五岁时就已经会作诗,九岁时已经全通诗律,后来就更用功了,他说自己:“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贞元三年,年仅16岁的白居易到京都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望着年嫩的白居易并没在意,还用他的名字取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当他读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之后,便吃惊的改口说:“如此有才,居易不难!”由于顾况到处赞扬,这首诗也就成了白居易的成名之作。
白居易因受过早期教育,又知努力用功,所以不但智力好,而且学识渊博,从德宗贞元十六年起赴考,“十年间,三登科第”,即所谓“连中三元”,如果不是受过早期教育的人,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
他是在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当时流传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及第名经已经迟了,五十岁中进士也是年少的),他不到三十就中进士第,实在少见。所以他自己也高兴的题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他从政后,曾有很大抱负,但都不得施展,而且因为为人耿直,屡遭谪贬,但他在下面执政时,却有很好建树,受到人民的爱戴。
白居易一生没离开过诗,他才气过人,多在学诗、写诗上下功夫。写起诗来如行云流水,诗成后,妇孺竞相传颂。
《长恨歌》一诗的创作很能说明他的才力之高:元和元年夏,白调任周至县尉。一天和友人王质夫、陈鸿游“仙游寺”,那里离杨贵妃缢死的马嵬坡只有数十里。饮酒时,大家谈起当年故事,王质夫给他敬酒时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殁,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不久就真的完成了这篇千古杰作。
白居易为人正直,诗意极高,取得了我国诗歌史上的辉煌成绩,这诚如他自己所说的是“慈训所至也”。
在白家兄弟中培育出四个有才艺的人,不能不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作用。
白居易从小接受早期教育,学习勤奋刻苦,但他对运动重视不足,即使如此,他也活到74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得上是高寿了。
有些人误以为孩子接受早期教育会被累坏,甚至会影响寿命,白居易的长寿可算是一个有利的反证。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