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短尺”的内疚

2008-04-19 16:29阅读:
“短尺”的内疚
   李晓东

  七十年代中期,市场物质尚短缺,许多商品仍不得不靠限量的票证来供应。比如每人每月供应半斤肉,要凭肉票;逢年过节每户供应少量的白酒、白糖、糖块、香烟、豆腐……要用付食品券;平时买肥皂、火柴、尼龙袜、皮鞋也要用工业品券;购粮要用粮证,还得到指定的粮站。买粮制品要用粮票,比如买面包丶糕点丶馒头……都要用粮票,即使下饭店吃主食,什么米饭丶面条丶饺子丶馅饼也都要用粮票……
“短尺”的内疚

  我作为知青从农村抽调回城,被安排到百货商店当营业员卖布。那时的棉布也是要用布票来限量供应的。记得每人每年发给21.5尺布票,这让许多家庭主妇不得不精打细算的省着用,量体裁衣,按寸买布,甚至为省布料不得不考虑“套裁”……
  在商店卖布的我,由于政治“这根絃”绷得紧,生怕国家的财产受损失,于是常常以“短尺”克扣顾客。为使库存增益(布涨尺),便不给顾客足够的尺寸(即“短尺”)。
  让我至今记忆忧新的一次,一位50左右岁的农村妇女,她反来复去地询问我好多种棉布的价格
之后,终于决定买18.5尺蓝色斜文布。我飞快的为她开了票,心里却对她讨厌到了极点。本来么,就买这十几尺布,干嘛这么磨矶?那个年代商店都是国营的,销售额与工资不挂钩,营业员不卖货并不影响开工资,如果顾客嫌服务态度不好,不来买货,正合我意。
  再者,怕顾客询问布价麻烦,我已经在每种布上都标明了价格签,可她愣是不看。不看也罢,选好了布、问好了价就买呗,还翻来复去地问个没完,气得我没好脸地为她量了布,啪地往柜台上一扔:“18尺半!”说完,我头不抬眼不瞅地干别的去了……
  不一会,那中年妇女焦急地朝我奔来,离我还老远就求情似的喊我:“小师傅,麻烦你,再帮我量量......”其实,我心里有数,我知道她是来找短尺的。因为就凭她刚才那没完没了的磨叽劲,方才我为她量布时,我那把尺早就把布绷得紧紧的……短尺也是必然的了。
  不过我却假装镇静地说:“不是刚量好的18.5尺吗?拿来,我再量一遍给你看……”我心里明知短尺,嘴上却楞是无理狡辩,手里又把那尺量得很慢,一尺一尺地让她数着,一尺一尺地倒着让她看……
  “你瞧瞧,这不是18尺半吗?怎么说差了呢?”我自知是在倒尺时自己做了手脚,而顾客是看不出来的。还故意地气她:“一定是你量错了吧?”。
  只见她一脸不解地,继而有满脸狐疑地自言自语道:“刚才裁缝师傅量的,明明是18尺3寸,少了2寸的......”这时,我却一脸不屑又斩钉截铁地断言:“没错,就是18尺半!”
  看我满脸凶煞的表情和生硬的态度,她自觉没有调解的余地,于是拿起布悻悻地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店里一位老师傅拿着这块布来到我面前,满脸堆笑的央求我:“小东,麻烦你再给量量。我刚才量过,确实不够,满打满算顶多18尺3寸,还缺2寸。再说了,人家可是给孩子套裁一件上衣、两条裤子,少一寸也不够‘肉’哇!”
  本来,我知道是自己“短尺”,也应该给人家补足,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还狡辩:“短尺”自已也得不到,增益也归国家。再说,我已“足尺足寸”的告诉人家,把顾客打发走了,怎能自己打自己嘴巴,再为她补块布呢?
  我狠下心来,不顾老师傅的讲情,甚至强词夺理,无理硬辩三分,耍尺杆、犟歪理、“拉横车”,硬是不给人家补足尺……最后,还是老实人好欺负,老师傅领着那位农村妇女一脸无奈,忍气吞声地走了......
虽然,我坚持到底了,但这一幕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让我几十年不忘。今天想起来,还深深为这位受了委屈而又宽容大量的善良大姨而内疚。我现在明白了当年那“短尺”的2寸,对一个农村贫困的家庭意味着什么,我的做法无疑为那位买布的大姨增添了不尽的烦恼,会给她原本算计好的“套裁”平添了极大的麻烦......我在反思:我的所为,是否使孩子的衣裤因“缺肉”而不合适? 大姨该不会记恨我吧? 在这里,我要向大姨表示深深的歉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