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婚礼的变迁

2009-09-05 21:11阅读:
  建国60周年见证
   婚礼的变迁
   李爽

  人都要结婚,结婚都要有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就叫婚礼。
  古时候的婚礼很隆重、热烈:新郎要骑马带花迎接新娘,新娘要蒙着盖头、坐八抬的大花轿,还要前呼后拥大队的吹鼓手……
  外国的婚礼很神圣:一对新人要去教堂接受洗礼,男人要穿新婚礼服,女士要穿洁白的婚纱,男女双方还要虔诚的回答神父的提问并向神发誓表白:深爱对方,生死不渝……当然,所有这些,都是从电视或电影里看到的。
  我第一次看到的婚礼是1966年。那一年我10岁,参加了二姐的婚礼。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她们租了一间0.75的小屋,(三间房,四家住),一铺土炕占了小屋的一大半,地上摆了一张半旧的办公桌和一把椅子,剩下的也就是两个人的转身之地了。
  炕上放一对箱子(当时的时尚家具),箱子上面叠摞着整齐的“被格”(行李)。这就是他们结婚新居的全部家当了。
  那天二姐打扮的特别漂亮:上身穿一件红大绒的上衣,间有黑点的图案和带大襟的样式,是当年的时尚。下身是一条黑色的化纤裤子也是当年的时兴(当年都是纯棉的)。一双发亮的黑皮鞋,显得是那么的高档……
  二姐一头短发,没化妆(那时都不化妆),看上去很漂亮。大概是平时大家都看惯了蓝色或绿色(那时的人都穿蓝制服或绿军装),因为突然见到鲜艳的红色衣服,特别扎眼,当然会有新鲜感。可以说是红色的大绒上衣给二姐增添了美丽,是红色的艳丽给二姐的婚礼带来了喜庆。
  二姐的婚礼很简单,主持人庄重而严肃的主持了两位新人的“三忠于、四无限”。即:“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毛主席”
  主持人一声号令,两位新人站在一起,先向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三鞠躬,敬礼!然后高唱《东方红》……

  来参加婚礼在场的人们也要一同向毛主席(画像)三鞠躬,一起高唱《东方红》……然后大家吃一同吃几块喜糖、抽几支喜烟,二姐的婚礼就这么简单的结束了。
  当时结婚随礼也很朴实:来参加二姐婚礼的出了家里人和亲属外,双方单位来了二三十名代表。同志们每人齐上几角钱,凑在一起卖了几样暖瓶、脸盆、镜子……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二姐接得最多的礼品是毛主席的塑像,毛主席塑像摆了整整一箱盖。有全身的、有半身的;有石膏胎的、有瓷胎的;高级的还有罩玻璃罩的。箱子漆着锃亮的红色漆,映衬得洁白的毛主席塑像,是那么的神圣而庄重……
  摆放毛主席塑像可要万分小心,万一出了问题可不得了。有人就因为不小心碰掉地上摔碎了塑像,而被判了刑,现在想起来也不忘当年的恐惧。只是不知道二姐那些主席塑像都“珍藏”到哪里去了?
  七十年代初是三姐结婚,那时也没什么彩礼,就是买几套新衣服。婚礼也是很简单,和二姐的差不多。不一样的就是娘家人把三姐送到婆家,大家伙在她婆家热热闹闹的吃顿饭也就算结婚了。
  1979年,哥哥结婚那天是我和亲戚、邻居们用自行车接来的嫂子。自行车上驮着她从娘家带来的几个红布包裹,嫂子在前面走,我们娘家人在后面推着自行车。把嫂子接到我家就算结婚了,也没什么仪式,送嫂子的娘家人在我家吃了顿比较丰盛的婚宴。
  我家当时住的是独门独院的三间大瓦房,整个院子被枝繁叶茂的大葡萄架覆盖着,看上去绿叶成荫、干净整洁。家里请来厨师,在院子里设灶炒菜。炒勺叮当响,香味弥漫了满院子……当时的婚礼虽然没有现在热闹,但是也挺有意思,它给婚礼增加了欢乐气氛。
  1980年时,结婚已经时兴操办了。一对新人都要穿一套深蓝色纯毛料子的西服。新郎胸前带一朵大红花,新娘头上蒙着红色的纱巾,还要举行结婚典礼。主持人是单位的领导,婚礼后的宴请也是自己在家做,借邻居的屋子,办上几桌酒席,大家热热闹闹的吃了酒席就算圆满的婚礼了。
  我就是那时结的婚,但我选择了当时刚刚时兴的旅行结婚。那时我公公婆婆正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实习,我们就选择去北京度蜜月。1980年8月,我俩住进了北影厂的招待所。白天,我和爱人去逛街、去浏览名胜古迹……晚上回到电影厂的餐厅与那些演职员一块就餐。
  当时,北影正在拍《孔雀公主》和《带手拷的旅客》两部电影。我们进了摄影棚,亲眼看到了拍电影的场面,回来跟同事说,他们都羡慕不已。
  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看电影简直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能进到摄影棚、能看到拍电影的场面、能看到明星了……我们在北京玩了一个月,回来时给同志们带点北京喜糖和小礼品就算是结婚了。
  婚后,我俩住在婆婆分的一间小房,没修整、没有家具、只是买了几套新衣服,还都是涤纶化纤的。
  1982年,我参加一位同事的婚礼。每个人花几块钱凑在一起,为新人买了一条腈纶毯子,上面贴了一张纸条,写着随礼人的名字。
  婚礼那天,我们坐车送姑娘(婆家在农村)。按农村的婚俗,迎亲的婆家人看到我们,先是放鞭炮,然后由新娘子端着“聚宝盆”进婆家门,给婆婆戴上小红花,婆婆接盆后要给新娘子“红包”,里面究竟装了多少钱,谁也不知道。
  婚礼由村干部主持,两位新人一起向双方老人和来宾敬礼,向来宾抛洒喜糖……小孩子们在一片欢乐中争抢喜糖,我也和孩子们抢,据说吃了喜糖不牙疼。
  婚礼仪式非常简单,不一会就结束了。我们正要回去,忽然听到主持人说:“请娘家客人到东屋吃席!”。我以前参加婚礼从没吃过饭,头一次吃婚礼宴席,还真有点不好意思……那顿婚礼宴席挺丰盛,撑得我晚上也不饿了。
  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平时很少去饭店吃饭,这次与同事们一起吃丰盛的婚礼宴席还是头一次,所以记得非常深刻。现在,无论是乔迁、晋级、结婚、上学……即使家里来了客人、朋友小聚也要去饭店订桌。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在家里忙着做饭了。
  2005年我参加了侄女在天津的婚礼。婚礼在酒店举办,布置得很西洋化,正台上是英文写的新娘和新郎名字,两边是白色窗纱衬着五彩的花朵,正台前约十米处是一扇用鲜花编织的花门,两边则是用彩绸和花篮组成的花墙……总之,婚礼的殿堂是在鲜花的簇拥下编织而成。
  主持人身着白色礼服,语调富有激情……新郎先一步走上前台等着新娘的到来。当新娘手捧鲜花出现在新郎面前时,他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这时,主持人的煽情,使参加婚礼的人们为他的幸福而激动得流泪。两位新人发表了新婚讲话。全场鼓起了热烈的掌声……亲朋好友们在一片祝酒声中尽情的畅饮。整个婚礼办得高雅,大方,欢乐、和谐。
  最近,我参加了单位一小同事的婚礼。她家很有钱,婚礼办得非常隆重。在铁岭一家有名的大酒店,我们老远就看见一溜七八辆加长的林肯牌小轿车开路,后面还有数不清的轿车和面包车,车队好似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
  我们拿着请帖顺利的进入了婚礼的主会场,只见舞台布景都是西洋化布置,通往舞台上的过路旁整整齐齐的摆放着白色的花篮,用洁白的沙把他们连接在一起。舞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灯光,大屏幕的背景再放映着两位新人的婚纱照,来参加婚礼的约有千余人。
  婚礼在悠扬的乐曲中开始,首先是新郎和新娘的母亲手挽着手一起点燃“生命之火”。然后新郎在乐曲的伴奏中,以诗朗诵的形式,边走边朗诵着爱情的诗歌走向前台。当他走到前台时,大屏幕后面突然出现新娘的身影,两个人共同朗诵完爱的诗歌,并交换了结婚礼物。接下来是新郎和新娘的两位父亲手拉手一起走向结婚的前台,先是父女和父子爱的诗歌朗诵,然后是双方父亲对子女的贺词,整个过程使在场的人十分感动……婚礼在一片欢乐中结束了。
  婚宴比较豪华,每桌约3000元左右:有海参、鲍鱼、龙虾、螃蟹……还有演艺界名角的演出。我们边吃、边看,觉得这是我参加的最隆重的一次婚礼。
  从六十年代到今天过去40多年了,我先后参加过无数次婚礼,我觉得四十多年的变化可真大啊!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是党的好政策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