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2024-04-20 21:16阅读: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题图:湖畔的芭蕉树 阿坚2024年3月11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广雅28个知青在新圩三个月后,迎来1969年春节。26人回广州过年,我和翟广留下。事后得知不少人往返并不顺利。余颖华和章淑平坐在手扶拖拉机拖卡满满的圆盘钢筋上,早上从阳山出发,颠簸到晚上才到清远县城北岸。司机去住旅店,她俩为省钱待在车上,不停地下车运动以暖和身体,眼光光地等天亮。第二天,在清远花县的路上开到广州。
何莲彬和黄启枝等人先从新圩公社步行到青莲公社,再搭小船沿小北江顺流而下到连江口,最后转火车回广州。启枝和李明回新圩前夜调好闹钟,不料闹钟出故障,致使两人误车。她俩恳求站长批准次日用原票上车,为不再误点,当晚每人喝六大杯水,保证每小时醒一次。小杨和志远回到阳山却赶不上往新圩班车,为省宿费连夜走四小时山路回村。


我到1970年春节才首次返穗,带两只大骟鸡,每只六七斤重。我按社员教的办法,提前几十天关骟鸡入笼,罩上黑布遮光使其不知晨昏,终日喂煮开的玉米粒,骟鸡皮下脂肪肥厚,肉质嫩滑。我还带两个种了半年的硕大槟榔芋,送阿波姐姐家一个,还送一只鸡,留一个和一只鸡给自家。回广州前晚,我在阳中学生宿舍过夜。怕睡过头,几次披衣下楼去门房看钟。熬到天蒙蒙亮,来到车站候车室,搂住行李手捏车票又打盹。忽听广播说广州班车开始检票,一睁眼,车票没了!吓得四处找,幸好票是被风吹到另一排座椅下。上车后我继续迷糊,直到傍晚汽车驶进广州,脑壳还撞得车窗砰砰响。
家已搬到吉祥路旧楼底层的两房,三妹从增城回来,与我和五妹相聚。她1969年秋曾去新圩看望我,带去一斤广州特产鸡仔饼。我一直念叨广州最好吃的两样:干的是鸡仔饼,湿的是云吞。小时候吃烧鹅机会不多,所以不会记住烧鹅。我在乡下招待三妹喝麦羹,吃红薯,或者也请她吃豆腐、酿猪乸菜、阳山鸡?记不清了。但送她去县城坐车回广州,从街头走到街尾也买不到云吞,当地根本没这种小食。那次我俩吃粉面当晚餐,还去电影院旁的照相馆,拍了幅合影。回家见到一年多没见的五妹,她高了些但较瘦,在第53中学(原八一中学)读书,往返于吉祥路黄华路,学习紧张,生活简朴。过年了,麻利的三妹劏鸡、焖香芋、炒菜煲汤,我只能打杂。
弟弟和四妹在海南农场当知青,两人工作环境相似,彼此联系较多;我和三妹都是在农村插队,她去阳山看望过我,我也趁春节随她去增城一趟。其实阳山知青一年前就“组团”造访派潭,余颖华写过精彩回忆——
第一年春节从阳山回广州探亲,一帮同学相约去增城派潭探望在那里插队的广雅同学。
我们骑自行车从广州出发,途经从化街口,翻越从化与增城交界的大山,一路上坡,抄捷径进入派潭。
那天刮着冷风下着细雨,心里却没有畏难没有顾忌。到达目的地时天已黑,我们浑身上下全湿个透。进了邓大端的知青家就像进了自己家似的,反客为主。先是烧了他们一大把柴把衣服烤干了,再是美美地吃了他们6碗增城丝苗米饭。自从到了阳山后就没这样吃过,那天足足过够了吃饱饭的瘾。
第二天,一帮阳山知青高高兴兴地家过家大串连,吃大户。头天晚上,我们——尤其是我的表现令派潭知青们吃了一惊。邓大端以第一接待人的身份暗中告诉其他知青户:阳山知青像饥民,很能吃,你们要煮多点饭……事后才知道,派潭的柴可不如阳山的多,丝苗米也不是囤满仓的。
从此,“阳山饥民”的雅号就传开了,尤以余颖华为代表。(引文完)
在派潭公社插队的广雅学生总数119人,我跟着三妹在派潭大队走一圈,见见她的农友。当年派潭镇比阳山富裕许多,但与广州相比城乡差别仍很明显。几十年后,派潭成了全国重点镇、中国十大旅游休闲名镇、省旅游特色镇、省生态示范镇。当年知青上山打柴的白水寨,已发展为遐迩闻名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拥有原始森林、浅滩湿地、峡谷天池等广东罕见自然生态资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落差高达428.5米的全国内地落差最大瀑布——白水仙瀑布。我是很迟才有机会去参观游览的,当年知青们都没能预想未来。
圩日三妹和我去派潭镇,准备下午走到另一大队,在我同班女生燕红、文贞插队的村子过夜。四乡农民来派潭买卖农副产品,场面比阳山的七拱热闹,至于新圩就不必提了,小得不成气候。姐妹俩在镇上吃当地特色“盖仔粉”,是用晚造靓米磨的纯米浆在竹盖上摊开蒸出的,与广州的布拉肠有异有同,都很好吃。我俩吃饱慢慢走在路上,我走热了脱下外套——新圩业余宣传队自费做的“假军装”,与三妹的外套夹在一起,不料快进村时发现只剩她那件,我宝贵的“演出服”滑落了。本想回头找找,但趁圩路上那么多人,一定被捡走啦,唯有自责太大意。
燕红高大健壮,是新二甲班第一个团员,我15周岁那天入团也只能是第二个。她显然比我成熟稳重,下乡后表现也好,不过她没在派潭干多久,父亲来把女儿接回家乡落户。有文化知识的广雅高三毕业生,很快得到家乡重用,从基层干部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同学们几十年后相聚,我感觉她是当领导的料。文贞个子小巧,在广雅就比较内敛,可能觉得班里高干、革军子弟多,轮不到自己出头吧。其实她学习不错,否则也不可能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师范学院,当上广州的中学语文老师。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当年两位热情款待我和三妹,畅叙离开广雅一年多的情况。她们当晚必定劏鸡待客,但我印象深的却是尝“增城迟菜心”。
如今“增城迟菜心”已是知名特产蔬菜了,当年我是第一次跟去自留地割“高脚菜心”。派潭镇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北回归线穿镇而过,此地菜心到深冬长成1米高的“菜树”,皮依然脆软,茎肥叶厚,无论炒或煮都快熟,味道鲜甜。以前迟菜心没有外销出路,除了人吃就是喂猪,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它才变得金贵。很多广州人冬季都选购来自增城的迟菜心。燕红说:“可惜没碰巧抓到水蛇,不然就可以请你们吃蛇肉了!”文贞补充说,水蛇有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功效,燕红够胆劏蛇,把蛇头钉在门板上,就能将蛇皮从头至尾剥下。她还说燕红敢喝蛇血冲酒,我听文贞说着就怕,绝对不敢喝!

1970年春节探亲期间,我去软管厂找张苾,去毛巾厂找少芳,她们是先留校当政治辅导员,再分配到工厂的。张苾请我在职工食堂吃午饭,好几位广雅校友也边吃边听我说阳山的事。我讲得兴致勃勃,神采飞扬,她们都觉得阳山知青好棒!多年以后,我与曾在安徽当知青的某作家谈往事,他说为什么听你讲知青生活,好像没多少苦难记忆,仿佛你脑中装了过滤器,把不好的人和事过滤了……我答,当然不可能没有苦难,但交谈时间那么短,我就先讲好的一面:农民对我们的关心、知青间的互助、锻炼成长的感受,等等,作家似有所悟。校友邓勇在机关上班,设法联系到我,让我和少芳去他单身宿舍做客。那天他买了苹果橙子香蕉,冲了麦乳精,用心听我讲阳山的事。临走与我交换地址,表示想了解基层情况,希望我把粤北山区第一线的事写给他。我随口应道,有空就写。他知道阳山文化生活贫乏,找了两张话剧票,让我和少芳结伴去看。从剧院出来,少芳请我吃夜宵,一碗云吞十只,她吃一碗,为我买两碗,吃得心满意足。
探家前我精打细算,预计好1970年开支,回广州过了大半月,只带一点点钱回阳山。我想,瓜菜自己种,粮油已到手,买盐用不了几个钱。当时阿波送我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电池钱要自己解决,我坚持未结婚前不要他寄钱。除了看经常晚几天才送到的《南方日报》,收听外台是当时知青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之一,但外台受到干扰,常常听不清楚,而且收听“敌台”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所以也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听听。开始两年没有电灯,看书写信煤油灯芯尽量拧小,或者去掉灯罩凑近看(我多次被燎去额发)。布票每人一丈三尺六寸,反正没钱,衣服就每年做一套。春耕开始前,买12个鸭蛋泡在盐水里自制咸蛋,再酿几斤糯米酒增加营养……这样筹划熬到下半年该没问题了吧?谁知到了5月,邮递员催我订下半年《南方日报》。每月定价1元,下半年要交6元,而我身无分文。大队核算第二年,一个10分的强劳力也只得六角钱,我是8分,干足一天也不够五角钱,扣除粮油所余甚微,去哪里找6元这笔“巨款”?钟如芸回广州探亲说起阳山收入,引起人们不少议论,她大弟的同学笑道:“从南方大厦行到海珠广场逐分钱执都不止啦。”想起阿波学生时代一件事:他口袋里只有七分钱,而珠江轮渡票要八分钱,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此刻我也身陷困境了。向公家预支是不可能的,向知青借更不行。知青们很友爱,但各有各的难处,谁也不容易,如果知道我穷到这地步,他们会帮的。邮递员催了几次我都拖延着,总算等到大队革委会委员徐婉玲开会回来。我借她6元预交下半年报款,嘱其不要向知青透露,她遵守了诺言。我1970年底分红,立即归还6元给她。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回忆录】返穗探亲(79)阳山几种美食和广州鸡仔饼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1970年春节吴幼坚首次从阳山返穗在农讲所旧址新建起的展览馆前留影。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派潭新貌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派潭旧貌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派潭旧貌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制作盖仔粉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派潭盖仔粉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派潭迟菜心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水蛇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水果和麦乳精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广州云吞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油灯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半导体收音机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南方日报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订1970年《南方日报》收据

【回忆录】返穗探亲(79)
阿坚2024年4月7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