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维瓦尔第:这是冬天,但这样的冬天带来欢乐

2021-12-07 07:10阅读:
什么叫音乐天才?就是这个人用旋律做了一个实验,然后这个实验之作变成了传世名曲。这个实验的全名叫《Op.8: 12小提琴协奏曲“和声与创意的实验”》,其中的四首就是传说中的《四季》。
不管你此刻是在北方的雪地里撒野,还是在南方的大楼里孵空调,听一遍《四季》里的《冬》都会让你热血沸腾,由内而外地快乐并暖和起来。大师自己也在这一组曲的末尾写过这样一句话:“这是冬天,但这样的冬天带来欢乐。”
维瓦尔第:这是冬天,但这样的冬天带来欢乐
密斯赵手绘
擅长拉小提琴的“协奏曲之神”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一生写过500多首协奏曲,是不折不扣的“协奏曲之神”。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他活了63岁,从26岁开始作曲,一直写到59岁,所以平均下来光协奏曲,每年就写了15首。就算有少数人批评维瓦尔第,说他谎报自己的作品数,但凭借这些作品的品质,评他为巴洛克时期,对协奏曲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第一人,没人会反对。
维瓦尔第说自己写一首协奏曲的速度比别人抄一遍还要快。我是相信的。天才大脑的运转速度就是比普通人要快很多,而且流畅的作品本身就有浑然天成、一泻千里的感觉,完全没有小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憋作文的苦闷。
在技术上,维瓦尔第保留了之前的作曲家所采用的三个乐章的形式,节奏上为快-慢-快。可以用写文章里常用的“凤头、熊腰和豹尾”来概括这三个乐章的特点。第一乐章绚丽而夺人眼球(夺人眼球不够贴切,应该是仿佛作曲家一把揪住了听众的耳朵令人走不开而沉浸进去的感觉),第二乐章是抒情感性的干货,第三乐章最短也最有力,在听众的不耐烦之感还没到来之前就铿锵有力地结束了,丝毫没有拖沓和衰败的迹象。比如下面要介绍的《冬》,三个乐章在15分钟到20分钟之间就能演奏完毕,但其丰富性和活跃度会让你感到才过了5分钟而已。
此外,维瓦尔第也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小提琴的作曲家。因为他的爸爸是教堂里的小提琴手,所以他从小就学习小提琴,甚至于
当他在世的时候,人们都把他当成小提琴家而不是作曲家来看待。所以,在他的500多首协奏曲里,有三分之二都是由小提琴担任独奏的角色。从性格上说,外向而夸张的维瓦尔第自己就像一把小提琴一样,在乐队里很有存在感,尖锐、犀利、迅捷,甚至偶尔还会发出刺耳的声响。
维瓦尔第是一个到老了还保存着少年感的天才型音乐家,难怪在他的笔下,连冬天都没有丝毫的冷酷与萧瑟。尽管冰天雪地,但依旧是暖冬而不是严冬。
《冬》:浅入却深出
这首于1925年创作的组曲《四季》相当“四季分明”,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开篇《春》,笔者已经介绍过了,感兴趣的朋友请移步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b813eb50102yx56.html?vt=4。这一季就来赏析一下结尾篇《冬》。对照维瓦尔第自己写的“十四行诗”,分别看看三个乐章都表现了什么。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快板”。大师写道:“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沁冷的冰雪里不住发抖/靠着来回踱步来保持体温/但牙齿仍不住地打颤。”这语言朴实到毫无文采吧?然而转化成旋律后,你就会万分惊讶。开篇仿佛是行色匆匆的旅人的脚步声,在一个下雪天要去办一件什么要事似的,悬疑小说一样的引人入胜。小提琴应该是模拟风声和牙齿打颤的声音,但听起来远不止这些自然的反应,而是很紧张很紧张的氛围,给人“浅入却深出”的感觉。可能大师创作时真的没想太多,但听众却会情不自禁浮想联翩。
第二乐章是“广板”出乎意料,因为很短。大师写道:“在滂沱大雨中坐在火炉旁度过/安静而美好的时光。”维瓦尔第所谓的“滂沱大雨”比较令人费解。前面不还是风雪交加吗?怎么又变成滂沱大雨了?权当是跳跃式的情景设置了。后半句“围护夜话,岁月静好”则十分形象。这段音乐温柔优美,仿佛久别重逢,又似冰释前嫌,总之就是发生了正能量的好事情,令人在冬天的室内倍感温暖。
最后一个乐章是“快板”。大师写道:“小心翼翼地踩着步伐前进/深怕一个不留神栽了个筋斗/有时在冰上匆匆滑过/跌坐在雪上,来回地跑步玩耍/直到冰裂雪融的时刻,听见温暖的南风已经叩响/冷漠的冰雪大门/这是冬天/一个愉快的冬天。”看到这里,就能明白第二乐章里的疑问了。维瓦尔第写的是整个冬天,从三九酷寒一直写到冬末春初,所以三段是独立的小故事。这一乐章的开篇很浅显,小提琴模仿的“如履薄冰”惟妙惟肖,然而从滑倒开始又不对劲了。明明只是在冰上玩耍的时候出了点小意外,忍不住又会想多了,变成了一个故事矛盾冲突的开始。接着冰雪消融的声音给人短暂的安抚与平静,接着马上又戏精附身,出状况了。大师所作诗歌的结尾像小学生作文,然而听觉上完全不是一个路子,非常的激烈,不是愉快,是超过愉快的激烈。
虽然维瓦尔第的《四季》在当下名列传世之作的头部区间,然而他被世人当成作曲家而倍受推崇却是拜巴赫所赐。巴赫比维瓦尔第年轻7岁,应当算同时代的大师。然而,他俩却没有见过面。虽然不曾谋面,但维瓦尔第的作品却被巴赫发现了,他采取改编的方式向这位同行致敬。据不完全统计,巴赫改编的维瓦尔第原作数目达十首之多,所以甚至有乐评人说巴赫在“抄袭”维瓦尔第。那么到底有多相似呢?有机会另外聊。
更多文艺故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的微博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