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不愧是大军师:司马懿没有败给诸葛亮的空城计(图)

2017-07-13 21:20阅读:
节选自《管理之道:中西方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中国工人出版社


不愧是大军师:司马懿没有败给诸葛亮的空城计(图)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前半段的高潮是火烧赤壁,后半段的高潮是六出祁山。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这个人复姓司马,单名一个“懿”字,河南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士。《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出场非常晚,一直到第94回才正式走到前台。而这个时候赤壁大战已过去了20多年。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大英雄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司马懿是后半场出场的人。不过,司马懿不寂寞,历史给他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诸葛亮也不孤单,命运给诸葛亮安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个强者就像宇宙中的两颗行星,在经历了各自曲折的人生轨道之后,终于在祁山这个小小的点上“砰”的一下就撞在一起了。于是在祁山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龙争虎斗。

  公元228年的春天,祁山深处的西城异常宁静,大白天街上空无一人,特别安静。2500多名西蜀士兵埋伏在路两边的店铺里,表情严肃,鸦雀无声。虽然大家都不说话,但是眼神里都掩饰不住地透露出恐慌。怕什么呢?怕一个人,司马懿。有人说不对啊,俗话说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个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其实司马懿不可怕,可怕的是司马懿后面带着的15万大军。按说15万大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眼前小小的西城只有2500多名士兵,而且诸葛亮身边没有一个战将,全是文官。一群书生带着2500多名士兵,如何能抵挡司马懿的15万大军呢?这些士兵都很绝望,都指望着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诸葛丞相能给大家找到一个活命的办法。
  诸葛亮想了一个特别匪夷所思的办法,关于这一段,《三国演义》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说诸葛亮登上城楼抬眼望去,见远处尘土大起,魏军分两路杀来。诸葛亮吩咐手下人把旌旗都隐藏起来,然后四门大开,每个门由20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再看这位诸葛丞相,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带两个小童,面前摆着一张琴,在高楼之上凭栏而坐,焚香抚琴,神态悠闲,非常自如。
  司马懿的部队来到城下,十分震惊。司马懿没想到诸葛亮如此迎接他。这时司马懿就面临一个选择:进城还是不进城。如果选择进城,成功了,可以活捉诸葛亮;如果不成功,就会被对方活捉,这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选择不进城,万一城里没有埋伏,不是错过大好机会吗?这叫“煮熟的鸭子——扑棱翅膀就飞了”。
  我们先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敢大开四门?其实诸葛亮心里有两个想法:
  第一,诸葛亮很无奈。无奈在哪儿呢?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就2500多个人,还没个能打的,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出此险招。
  第二,诸葛亮很有信心。诸葛亮判断,以司马懿的狐疑性格,跟自己第一次交手,面对如此异常的局面,他绝不会贸然进城,诸葛亮对此非常有把握。
  那么诸葛亮算准了吗?算准了。司马懿真的就被这个场面给镇住了,《三国演义》中说,司马懿到了西城前,探马把探到的情况回报司马懿,说:“禀大都督,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弹琴。”司马懿是什么反应呢?《三国演义》中说,“懿笑而不信”。通过这“笑而不信”我们就看到,司马懿对局面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对诸葛亮也是有了解的。诸葛亮不是别人,一个如此谨慎的人,怎么可能做这种事情呢?于是司马懿亲自骑着马到城下来看,一到城下,司马懿真的傻眼了。抬眼望去,只见城门大开,有20个百姓规规矩矩地在那儿扫地。城楼之上,诸葛亮笑容可掬,正在弹琴呢,左边一个小童抱着宝剑,右边一个小童抱着拂尘。司马懿死活也想不到,他带着15万大军来了,诸葛亮居然在城上是这个样子。
  司马懿怎么也想不出这里的奥妙。司马懿的人生经验给了他一个基本的做事原则,就是在形势不明朗、看不清利害的时候,绝不贸然动手。宁可滞后,绝不冒险。于是司马懿传下军令,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往北山而退。
  司马懿撤退之后,诸葛亮有什么反应呢?诸葛亮跟手下人说:“吾料此人知吾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见四门大开,必定退去。”诸葛亮周围的人就说:“丞相神机妙算,要是我们这帮人,早带着这2500多人撤退了。”诸葛亮说:“他们有15万大军,我们2500多人要退的话,早被人家活捉了。”说完后拊掌大笑。有人说,诸葛亮笑了,司马懿应该哭了,中了“空城计”,错失大好良机,真是惨败。
  很多人作选择,都喜欢追求一个标准,就是完美,希望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祁山之战中,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锋,之前一直都表现不错,但却因为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不够完美,甚至他胆小的举动还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然而,以现代管理学的眼光,司马懿的选择并没有错,反而体现出过人的智慧。这个智慧在决策与选择中尤其重要,叫作“不求最好,但求满意”。
  司马懿这次和诸葛亮交手,他面对的局势可以用“危机”二字来形容。《三国演义》第92回叫“赵子龙力斩武将,诸葛亮智取三城”。第93回叫“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光从题目就可以看到,诸葛亮这次出兵那是节节胜利,赵子龙斩了曹魏五员大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都被诸葛亮占领了,打败了夏侯楙,打败了曹真,打败了郭淮,席卷了整个战场,使“关东震动,天下震动”。形势特别危急,曹魏政权没办法了,才急调司马懿到军前临时指挥战斗,司马懿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走上战场的。此时司马懿手里的部队没有诸葛亮多,大将也没有诸葛亮多。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能把诸葛亮逼退了,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这就好比跟拳王过招,能把人家逼退了或者打个平手那就算胜利。有人就说,那要是进了西城活捉诸葛亮不就更好了?确实,这样做可以打100分,这属于“锦上添花,蜜里加糖,白金上面镶钻石”,这当然是好事了。不过,也有可能在西城中了诸葛亮的埋伏,画蛇添足,葬送辛辛苦苦得来的胜利成果。
  司马懿的撤兵应该是经过权衡的,我们来替司马懿权衡一下:要么不进西城,迫使对手撤退收复失地,这个选项能得90分;要么进西城,一旦得手活捉诸葛亮,可以得100分,非常完美,但是也可能误中埋伏,前功尽弃,零分。
  这两个路线各位说该选哪个?司马懿决定选前一个。能拿90分不错啦,没必要冒险再求100分。这个原则就叫作“不求最好,但求满意”。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去追求一个完美的结果,殊不知,追求完美是要付出代价的。尽管客观上有可能得到一个完美结果,但是我们没有那个时间、没有那么多成本来求这个完美,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范围内,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所以,在关于人生的选择中,能够得90分靠奋斗,得100分则要靠运气。能碰着就行,碰不着,90分也可以了。所以,司马懿的原则就是,我能把诸葛亮逼退,能收复失地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没必要非要去追那个100分,这个原则在管理上叫作“最好是好的敌人”。什么意思呢?做事情,追求好可以,但如果你要追求最好,局面就有可能变坏,就会走到反面去。做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只有百分之百的错误。你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就一定会得到一个错误。我们要适可而止,满意就可以了。所以司马懿觉得,我能把诸葛亮逼退,这就很满意了,不追也可以。所以,司马懿的部队就退去了。
  司马懿没有冒着巨大的风险追求最好的结果,而是非常理智地选择了一个满意的结果,保持住了胜利的局面。管理者尤其需要明白,“不求最好,但求满意”是一种高明的境界。


  想了解更多大军师司马懿的管理之道请关注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学大师赵玉平的新作《管理之道:中西方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不愧是大军师:司马懿没有败给诸葛亮的空城计(图)
点击购买:当当网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