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唐史:揭秘安禄山的发迹之路(图)

2019-06-30 21:35阅读:
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唐史:揭秘安禄山的发迹之路(图)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是康姓胡人,其母是个突厥巫婆,算是一个混血儿。
相传,安禄山的母亲由于多年不生育,便去轧荦山祈祷生子,结果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取名“阿荦山”,就是突厥语战神的意思。后来,康阿荦山的父亲死后,母亲带着他改嫁,嫁给了一个姓安的栗特人,他就改名“安阿荦山”。再后来,为了方便和汉人打交道,这个人就改了一个比较汉化的名字—安禄山。
好了,名字的问题解决了,咱们现在来看看,这个安禄山是如何发迹的吧。要知道,虽然安禄山的名字是战神,但是他最初的身份是一个商人。
准确地说,是一个负责收取中介费的小混。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安禄山精通九种番语(也说是六种),在那个胡人、栗特人、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色目人、女真人、蒙古人、汉人各种混杂的边疆贸易市场,要是没有这个翻译两边搭桥,还不彻底乱了套。当然了,除了收取中介费以外,安禄山还有另外一个副业—偷羊。
一手偷羊,一手卖羊,产销一条龙,安禄山的小日子原本过得特别滋润。可惜的是,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碎了他这种美好的生活。
这个人,就是差点当上宰相、大唐赫有名的将领—张守皀。
张守皀上任后,立刻整顿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小偷小摸的行为,结果没过多久,就把安禄山缉捕归案
了。
后来,为了杀一儆百,张守皀要杀了安禄山,以儆效尤,结果呢?眼看自己的脑袋和脖子要分家了,安禄山大喊一声:
“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
张守皀被彻底震撼住了,要知道,“而杀壮士”是中国英雄的一个千古名言。当年楚汉争霸时,韩信这样说过;南北两朝梁国中,猛将周铁虎喊过;唐朝建国之时,开国元勋李靖也嚷过。如今一个胡人,居然也有这样的雄心和气魄!
于是,张守皀就把安禄山留了下来,让他当了自己的亲兵。后来,由于安禄山屡建奇功、有勇有谋,张守皀特别赏识他,不仅提拔他为平卢指挥使,还按照少数民族的习俗,把他收为自己的养子。
对于安禄山而言,有了这么一个靠山,算是走上了一条金光大路了,也将一发而不可收了。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安禄山立刻摊上了一件倒霉的事情,并且差点在历史记录中戛然而止。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一次讨伐奚和契丹的战斗中,安禄山不听指挥,率军冒进,结果吃了一个大亏,害得唐军也损失了不少人马。
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唐史:揭秘安禄山的发迹之路(图)
按照大唐律例,安禄山要按军法处置,难逃一死。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谁没有打过败仗呢?而且对于张守皀而言,他还是很喜欢这个干儿子的。于是,张守皀一方面把安禄山押解进京,请求皇帝圣裁;另一方面打点朝廷众臣,希望大家美言几句,饶这个人一命。
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拿了张守皀的钱财后,大家立刻展开行动,全都为安禄山求情。而且对于唐玄宗而言,安禄山很符合自己的品位,又矮又矬、又白又胖,简直就是一个男版杨贵妃呀,所以皇帝也动了恻隐之心,准备饶恕安禄山了。就在这个时候,当时的首辅宰相张九龄却不依不饶,一定要杀了安禄山。“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当然了,张九龄这番肺腑之言,在当时的环境里,不过是徒增笑料而言。还是当然了,二十年后,当唐玄宗痛失爱妾,躲在四川哞哭的时候,他一定后悔不听张九龄之言,才落得今日惨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就这样,毫发无损从鬼门关回来后,安禄山马上应验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没过几年,安禄山就好事不断,接连升官,成为平卢节度使,成为一方的土霸王了。
那么,朝廷为什么一反常态,让这个胡人担此重任呢?三个原因:大势所趋、李林甫需要、唐玄宗满意。首先说第一个原因:大势所趋。话说在开元十年(722年),当时的宰相张说在平定了河曲地区胡人叛
乱回京后,就向皇帝进献了一条建议:请求裁军。两个理由:
第一,边疆的士兵太多,根本用不了;第二,中央的士兵太少,全都跑光了。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第一条,张说告诉皇帝,如今四方臣服,天下太平,边疆却囤积了六十万大军,要这么多士兵干什么?这不是增加国家负担,浪费纳税人的钱吗?
再说第二条,由于边疆囤积了六十万大军,导致内地的农民越来越少,长此下去,国家就再也没有人种地产粮了。原来,唐朝采用的是府兵制度,就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平时是种田的农民,一到战争时期就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为强制的士兵。
当然了,对比其他王朝的募兵制度,这种府兵制度优劣各半。优点是,国家不用养兵,减少了财政负担;缺点是,人民负担太重,个苦不堪言。
话说唐朝初年的时候,对外战争规模小,给的报酬赏赐也高,所以很多人都乐意当兵,比如咱们耳濡目染的“白袍将军”薛仁贵,他就自备行头,主动参战了。
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唐玄宗时期的对外战争越来越大,报酬却越来越少,因此很多人就琢磨过来了,到了战场就有去无回呀!就算侥幸活着回来了,家里的地也彻底荒废了,没有收成,就会越来越穷了。
于是,因为要打仗,人民无法种地,无法种地就没有钱,没有钱就会受到惩罚,受完惩罚依旧无法种地,无法种地就没有钱,没有钱只能去打仗,因为要打仗...
出现了这种局面,这个国家也就完了!
于是,很多百姓就觉悟了,他们不愿意再当兵了。但是,就跟《木兰辞》里写的那样,政府都有详细的兵籍,那真是“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想不当兵,反了你!
最后,政府强行召唤,百姓死活不去,这可怎么办呢?只能连夜逃跑呗。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两个地逃,到了最后,一村子、一镇子的人都跑了,以至于天下流民四起,动不动就十几万人到处流窜,聚众打劫,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因此,张说建议皇帝,直接裁撤二十万人,让这些人卸甲归田,改善这种社会现状。
对此,唐玄宗犯难了,要知道,二十万人,就是二十万家的劳动力呀!这个诱惑太大了,要是这些人都种田了,“开元盛世”岂不是指日可待了。但是,二十万人,就是边疆三分之一的兵马呀!一下子裁撤了这么多的人,要是边疆不稳,敌人乘虚而来,自己岂不是哭死!
当然了,对于这个问题,张说自有妙计。
面对唐玄宗的质疑,张说告诉皇帝,在边疆就近招募胡人、半胡人(混血儿),让他们作为自己的主力部队,弥补这二十万人留下的空缺。
这个办法,我看行。
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唐史:揭秘安禄山的发迹之路(图)
要知道,中原地区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大家犯不着拿着脑袋玩命。反之,边疆地区蛮夷未化,当地人毫无文化,全都是一根筋,只知道好勇斗狠,战斗力也更加惊人。如此“以夷制夷”的办法,真是千古美谈也。最后,在张说的进谏下,唐玄宗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顺应历史潮流,减少国家负担,终于迎来了一个“开元盛世”。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大唐边疆的主力部队,基本上都以胡人为主了。既然士兵变成了胡人,那么重用胡人的将领,也就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了。
再说第二个原因:李林甫需要。
咱们都知道,李林甫是一个要大权独揽、搞一言堂的铁腕人物。但是,李林甫有两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彻底制约了他的发展。
第一个不利的因素:没有学问。第二个不利的因素:没有军功。因此,对于李林甫而言,他特别痛恨那种满腹经纶,而且还建功立业
的人,这不就是“出将入相”了吗?如果让这些人当了宰相,那么自己岂不是要直接下岗!所以,李林甫建议皇帝提拔那些骁勇善战的胡人,让他们当各地的节度使。因为胡人目不识丁,比自己还没有文化,也不可能当上宰相,如此不就一劳永逸、永绝后患了?
当然了,李林甫的这条建议终究只是一个建议,对于这个用人原则,唐玄宗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第三个原因:唐玄宗满意。
要知道,李林甫的这条建议,真是句句说到了唐玄宗的心坎里。对于唐玄宗而言,大唐自建立以来,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不是天灾水患,更不是藩镇造反,而是太子篡位!
自唐太宗李世民开了“谋朝篡位”这个先河后,大唐后面的历代君主,除了唐高宗幸免于难外,包括他在内的所有皇帝,全是这样登基称帝的!因此,对于已经步入晚年的唐玄宗而言,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太子等不及了,也会勾结武将玩这么一手。
如果任用胡人将领,他们跟太子之间没有什么渊源,不可能听命于太章子。除此之外,胡人将领全都是寒门出生,也不会结党营私,更不会联合在一起推翻自己。
在大势所趋、李林甫私心作祟、唐玄宗心中有鬼的作用下,胡人出身且是寒门胡人出身的安禄山,想不出头都难呀!
皇帝扶了一把,宰相又送了一程,天时、地利、人和全让安禄山占齐了。那么,在大唐这个群星荟萃、谋士如海、猛将云集的时代里,安禄山又是如何出人头地,建立自己的一番霸业的呢?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唐史》,京东当当套装满100减50!
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唐史:揭秘安禄山的发迹之路(图)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