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遮蔽的真实:《清明上河图》不是清明时候的事儿?(图)

2020-11-25 22:01阅读: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中主要表现的是北宋时期的民俗风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城市生活面貌。关于这幅画,自古以来都有着很多的谜团,如画中所描绘的到底是哪个季节发生的事情? “清明”两字代表的是什么?“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特别是第一个谜团,有人认为从画上的情景来看,当时的季节看起来既像是春季,也像秋季,那么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遮蔽的真实:《清明上河图》不是清明时候的事儿?(图)
北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风俗画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代艺术遗产中的伟大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它就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学士的称赞。自宋代以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清明上河图》历经重重劫难,最终得以保存下来。然而,面对这样一幅名画,我们却始终无法明白上面的景色究竟是春天还是秋天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清明上河图》这幅5米长的大画卷上,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当时的都城汴京的热闹情景。当时汴京城的人口大约为100万,商业极为繁荣,街上商店林立,可以看到有许多买卖东西的人。在这幅画中描绘了各色人物共一千多个,全方位地表现了当时汴京城的繁华景象。
自此画问世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都认为画中所描绘的季节为清明时节。元代杨准曾说明此画卷题签的是宋徽宗赵佶,并盖有小印。明朝李日华在其《味水轩日记》中记载,此画卷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有他的题诗,其中有“如在上河春”之句。明人李东阳也在一首跋诗中写道:“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倾城仕女携儿童,清明上河俗所尚。”这些都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画中所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色。

在近代艺术史家中,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学者也是这样认为的。郑振铎先生说:“时节是清明,也就是阴历三月份,许多树木还是秃枝光杈,叶子还没长出来,天气还有点凉意,但是冬天已经过去了。”张安治先生在其《中国古代美术介绍丛书·清明上河图》一书中,也肯定此画是描绘“在清明节这一天城郊人民种种活动”,因为画面上描绘了“一些清明的风俗,如上坟、探亲、轿上插柳枝、大店铺装饰了‘彩楼欢门’等”。
但是1981年,关于画中所绘的场景为清明节这一天的说法受到质疑,在《美术》第二期上刊载了孔易宪先生《<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他第一个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节提出异议。孔易宪特别就画面中所描绘的内容提出了八点质疑:
一、在画卷的开始部分,画有一队小驴驮着木炭从小路走来。“这是画家首先告诉读者,这是秋天,冬日不久来临,这些木炭是东京准备过冬御寒用的。”只有在秋季营运冬季货物才比较合理,如果是春天,在时间上来说太早了,不符合规律。
遮蔽的真实:《清明上河图》不是清明时候的事儿?(图)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赵太丞家门口的垂柳枝叶茂盛,有的画面上还出现了光着上身的儿童,这些都不可能在清明时节出现。
三、画面中有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看似好像是上坟后回城。但孔文分析了拿着扇子、光着膀子等人物形象之后认为,“这群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因为,上坟四季都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更符合实际些”。
四、画上有好几个持扇子的人物形象,除个别上层人物有可能用扇子表示风雅外,一般群众持扇应该说是夏、秋季节用于驱暑、驱蚊。如果这画卷画的是清明时节,根本就没有必要拿扇子了。
五、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孔易宪认为“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东京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字样的小菜摊。孔先生认为“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在虹桥的南岸、北岸桥上有几处摊子上放着切好的瓜块,孔先生认为可能是西瓜。
遮蔽的真实:《清明上河图》不是清明时候的事儿?(图)
八、画面上临河的一家酒店,在条子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这是画家明确地告诉读者,画的是中秋节前后。孔宪易查证了资料,两宋间无清明卖“新酒”的记载,而《东京梦华录》却有“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的记载。至于“彩楼欢门”,根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酒店的“彩楼欢门”是永久性的,并非清明特有的标志。另外,孔先生认为《清明上河图》中所说的“清明”二字是《东京梦华录》中所提到的汴京“清明坊”这个地名。
在孔宪易的文章发表以后,邹身城又连续发表了《<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绘春色绘秋景?》等一些文章,观点大致与孔宪易相似。如此看来,几百年来,人们都把“清明”两字误解了。我国的词语大多一词多义,“清明”一词并非限于“清明节”一种含义。 “清明”还可以指 “太平盛世”。如《后汉书》有“固幸得生于这清明之世”的活,“清明”即意味着治平。所以画家就用“清明”一词,画龙点睛,表达这幅画的主题。另外,邹身城认为,画家选取秋色而不绘春景的依据就是画中所绘的汴城八景。这八景向来以“汴水秋风”居于首位。《东京梦华录》写得很清楚:汴河是东京主要河道,东南货物均由此入城。张择端为了反映汴京的人物繁阜,秋色迷人,特选取汴河秋景入画,实在是别具匠心的。正由于这样,所以画中店铺林立,酒店、茶馆……过客熙熙攘攘,充分反映了汴京工商经济的繁荣。与此对照,纸马店前门庭冷落,没有一个顾客光顾,丝毫看不出一点清明节上坟祭祖之类的迹象。这也透露出画家张择端立意是描绘汴河畔的升平景象,与清明无关。
不过,孔、邹两位先生举出的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清明河上图》中所表现的是秋景而非春景,而且认为所画为春景和秋景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事实到底是怎样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取证。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谜团一定会被解开。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精美拉页插图版《隐蔽的真实: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生活图景》,京东满100减50当当5折热销中!
遮蔽的真实:《清明上河图》不是清明时候的事儿?(图)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