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频繁跳槽?有的甚至直接不工作?

2018-02-02 16:00阅读: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频繁跳槽?有的甚至直接不工作?

第一,从教育目的上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太过于功利,没有把自我实现、幸福的教育与我们生存发展的教育结合起来。

说白了,我们对小孩的教育就是功名利禄的教育。他一出生我们就告诉他:你要听话,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慢慢他就会发现,他听话就可以获得利益。比如说,他听话了就可以获得玩具、获得家人的陪伴或可以满足其他需要。于是他就会按照这个利益交换,学会乖巧,学习成绩也好。
等他大学毕业了,我们又教育他怎么样能够出人头地、赚更多的钱、找到好工作。当他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发现只靠踏踏实实的干是不行的,他要搞关系,要掌握游戏规则。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另一个部分---自我实现的教育和幸福的教育加进来。只是一个要找好工作、要有好前程,要有功名利禄、地位权利的教育。
过去我
们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是功名利禄的教育,但那里面包含了人的自我实现。你要知道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有精神属性的自我,也有文化属性的自我。他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且这个需求在人的一生当中是很重要的。
比如王阳明,小时候老师问他和同学们:“你们长大了要干什么?”其他学生都说:“我要考功名、考状元、当大官、享富贵。”王阳明却说:“我要做圣贤!”这个圣贤其实就是精神追求。大家请注意!小孩子怎么说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呢?老师不打压他。老师笑一笑,说给王阳明的爸爸听,他的爸爸也没有打压他。他的爸爸是个状元,走的就是一个功名利禄之路。
再回来看今天我们对小孩子是怎么教育的?我们教育他要听话,要找个好工作、好好学习。我们不会在思想上面、在自我实现上面、在意义价值上面去教育,这个是有问题的。
所以今天我们的网校也好,心理侠客也好,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因为你那一部分自我没有成长好,所以你才会不开心、不快乐(这是个话题,这些话题我们以后还会说的)。我们的教育走了一条单一的功利的线,还没有走精神自我的那条线。这些跟他工作不工作有什么关系呢?你要注意,如果一开始这两条线是并行的,对于他今天所干的事情,他就不会只认为这是一个养活自己的谋生手段,社会上就不会有大批的人等着退休后去做自己。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就可以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快乐,而不会个个都讨厌上班,都觉得在给别人干,都觉得不干不行,而享受不到职业的幸福感。
这恰恰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教育没有把自我实现、幸福的教育与我们生存发展的教育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他在工作中享受不到精神自我的满足,而他又不是今天必须要用这个工资开饭。像我们的父辈们,一天不工作下一顿就没饭吃,一家老小还都在等着,必须要工作。我们现在不工作也可以吃,也饿不死,也可以窝在家里泡一包方便面,对不对?所以很多人就不想工作了,就不好好工作了。他不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第二,从我们教的内容上看,跟他在现实中要用的东西不匹配,所以他在工作上不能很快得心应手。

很多年轻人,读了大学到工作岗位上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他觉得他应该拿一份高薪,但是单位上的人并不这样认为。我自己做工作室做了这十多年,也用了好多年轻的大学生,他们都有这样高的心气。在这里做的好的,基本上都是能客观评估了自己的;那些知识没有学扎实又心气儿挺高的,一般都干不好,经常跳槽,选择逃避。有的人就干脆不干,给谁也不干啦!
为什么呢?教育上教的东西与社会这个当下的需求不匹配。比如说,你读四年心理学本科但你做不了心理咨询。你在这里做一个助手又觉得工资太少,你觉得你应该拿心理学家的工资、能接个案的心理咨询师的工资,那就显然不匹配。即便你觉得你要做助手少拿一点,或许你的家人也不会同意的,所以就纷纷跳槽。跳来跳去三年了,最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这实际上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而教育是根本的原因。

第三,就是无职业规划所造成。

大家想,我们在读初、高中的时候,并没有职业规划。高考时很多乡下孩子的父母也不知道小孩要报什么,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报什么。很多都是盲目地报,有的问我怎么报,我说:“你们的同学都是这么迷茫吗?”他说:“基本上都是这样迷茫的,不知道报什么,根据分数走。学校也不了解,专业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了解。”学校也没有开职业生涯规划课。我有一次到广东工业大学一个学院去讲课,我问学生们:“报这个学校是自己当初已经非常清楚的选择过的,你们中有多少人?”几百人的会场,当时只有十来个人举手。我们说,这些大学生当初并没有在最合适的时候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是现在出现频繁跳槽问题的主要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

第四,适应能力弱。

很多人频繁跳槽是因为他在单位里工作上还可以,但是人际关系搞不好,不能适应那个环境。今天觉得这个人不对,明天觉得那个人不对,谁都不对,天下就他对。没有适应的能力,所以他选择逃避,逃避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跳槽。
我咨询过的部分案例就是这样的。他换一个工作,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当中,有一部分是缺失的。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这个地方遇到一个权威的人,他不喜欢这样的人;下次去另外一个地方又会遇到一个类似的人。这就是他的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有缺陷,就是适应障碍。
他自己抱着个电脑,与宿舍里面的人也不来往。上了几年大学,到了工作岗位上工作,就必须要跟别人打交道。没办法打交道,他就逃避。不停地逃避,就是不停地跳槽。有的人干脆就直接逃回家了,就不工作了。这是没有适应能力造成的。
虽然他生理上已经是个大人了,但他的心理并没有形成相应的适应能力。而这个部分,恰恰是今天我们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和人格塑造最忽视的部分。适应障碍比比皆是,这又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成材,能不能在未来取得成功和幸福。我们说,“宅文化”的背后也有这个因素。

第五,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在工作当中不可能每个环节都是流水线,尤其是现在,很多流水线并不需要太高水平的人,而很多人也都不愿在低一点的层次找工作。比如说这个工作不需要更多的创新性,对思维能力和学历要求不是太高,能力要求也不高,他们就会找低学历的人去从事。
一般的人想拿高工资就得从事挑战性的工作。要通过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才能使你不断成长,然后才能拿高工资。所以公司的老板是资本家的模式,就是你干这个活儿拿到的工资肯定和你面对的挑战是对等的。这就意味着很多的工作是具有挑战性的,意味着你要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是自己能完成的,但有时候是要和团队一起完成的。
今天很多的孩子,在解决问题这个方面欠缺的就是创新的能力和勇气及承担责任的能力。有的不敢承担责任,事情来了总是今天推明天,但是问题没解决,你所在的这个团队里面的问题,最后就会落到你身上来。你要选择逃跑,但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最后还是有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很多的年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其中包括几个方面:品质不够、创新思维不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敢于担当责任不够、勇气不够……其实就是不敢。承担责任是一种能力,勇气也是一种能力,这几个方面都是我们所忽略的。
现在我为什么在做犯错基金研究(有500个家庭加入犯错基金)。犯错基金就是在家庭里边成立一个基金,让父母能够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一些东西,这个是根源。不然,搞这样的亲子教育、那样的技术,搞这样的家长学校、那样的家长培训,搞到最后没有找到根源。根源性的东西是什么呢?根源性的东西是一个家庭要让自己的孩子去体验,去亲自做事,做错了父母要买单,然后他就敢去做,以后在工作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这就是根源问题。

第六,在教养过程中“全民富二代”这样的一种观念。

“全民富二代”教养模式,即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受苦,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比下去。所以不管有钱的、没钱的,社会地位怎么样,经济水平如何,都不想让孩子吃亏。想办法贷款也要买苹果电脑和手机,让孩子不会在学校里面受委屈被比下去。导致了他不能自力更生,一开始心就太高了,下不来了,很多小孩在工作当中吃不了苦。
以前的时候,你家里是什么阶层的,你拿多少钱你就给他多少钱的教育,然后让他自己去努力。现在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你就跟人家比,那怎么比呢?现在是经济社会,这就导致了很多小孩了吃不了苦,虚荣心强。
在大学里面,他不工作,他没有交往,但到了工作岗位上就明显表现出来了,马上就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怀才不遇的感觉。我天天辛苦上这几个小时的班才挣多少钱?这怎么是个头啊?然后就跑呗,东搞西搞,一点儿都不踏实,几年下来一事无成,好多这样的年轻小孩。在我的工作室里,我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是放第一的。调整他们的心态,提高他们的勇气,让他们在心理品质上有一个飞跃。
我说:“无论你们未来去哪里工作,都不会因为这一段工作而浪费时光,我就算是一个不错的老师和老板。”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所以有的员工来我这里,我每一次的例会都是讲这些,而不是你工作怎么样,十年来都是这样的。在我这里工作的一百多个助手,我都敢说这样的话,我跟他们讲:“你去做,你做错了,我帮你买单。”他说小时候去端个盘子,他妈都不让他端,怕摔烂了。“那时候她不让你干,现在亏了钱我来承担。你要承担被我羞辱的代价,我来承担经济的代价。被我羞辱之后你下一次要改变。”我们今天不能光说年轻人,我们自己应该承担这个责任。我们应该感觉到惭愧,并且去思考在今天我们能做点什么。
围绕上面说的六条,我在想,我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能不能从源头上做一些预防性的工作。今天网校有很多家长在学习,我们要从这方面教育他;我们要到很多学校去做培训,给老师做教育,使他们的教学过程发生改变;每个公民都应有这样的使命,在单位里面来了个新人你应该怎样去带领他,对年轻人要负责,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希望。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频繁跳槽?有的甚至直接不工作?
本文作者:韦志中教授
本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或大段引用用于商业用途!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