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敬一丹:退休五年把更多时间用来记录

2020-05-21 22:45阅读:
敬一丹:退休五年把更多时间用来记录
母亲去世一周年推出新书《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直面生死话题

敬一丹:退休五年把更多时间用来记录




作者:新京报首席记者刘 原载:《新京报》2020年5月21日第A11




曾经主持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多档节目的敬一丹,在荧屏上与几代观众相伴。2015年5月,她正式从央视退休,这之后敬一丹也经历了所有中老年人都要面临的现实:自己慢慢变老,父母已经变老,岁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
  2019年4月27日,敬一丹90岁的母亲因肺癌病逝,而这一天正好是敬一丹64岁的生日。2020年4月27日,母亲去世一周年之际,敬一丹的新书《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正式出版。她以写书的方式和妈妈进行了对话。“妈妈在时,我看到的是夕阳;妈妈不在,我一眼
望到了月光。”
  母亲忌日是她的生日
  过去的一年里,敬一丹一直深陷失亲之痛。妈妈去世的日子也是敬一丹64岁的生日。生日总要过,4月22日是她先生的生日,敬一丹决定两个人一起过。亲友说以后就过农历生日吧,这些劝慰中,有一句话对敬一丹特别有启发——李小萌说,“64年前的今天你脱离母体,64年后你又一次脱离母体”。
  慢慢地,敬一丹不再纠结。4月27日,也成了对她来说充满生命感的日子。
  她说,就像这本书,写的是“昨天”的事,但它又是为了“明天”而写的,“我们在今天面对明天、面对未来的时候,不管是哪个年龄段,都会遇到生命进程的话题,所以面对时光、生命,面对明天,我们最好从现在就开始进行生命思索。”
   起:写下来因为妈妈喜欢记录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母亲被确诊为癌症。敬一丹的第一反应是不告诉她。后来妈妈问起来,儿女们觉得到了必须正面面对这件事时,敬一丹才说出真相。这个时候,敬一丹的女儿推荐她看了电影《别告诉她》,“电影里面的故事很熟悉。这种做法是中国家庭一代又一代的传统。但年轻一代的理念不一样。”敬一丹说,这种事要因人而异,“要看人的承受力、性格、病情等等,再决定什么时候说出真相。”
  妈妈生病后,敬一丹陪伴在病床边,那是她工作以后陪伴妈妈最长的一段时间,也是她与妈妈慢慢告别的过程。这段时光伴随着病床边的焦虑和忧愁,伴随着病情起伏带来的困惑与纠结,同时也留下了妈妈与子女最后的温情。
  敬一丹的妈妈是一个爱记录、喜欢留存和分享的人,曾经用信件、文字、影像记录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个历程。她曾把2012年12月6日到2013年1月6日一个月里,全家人微信交流的实况用文字记录下来。敬一丹当年对此还有些不解。过了几年,当微信的海量信息早已淹没了最初的记忆时,重读这一个月的微信群文字记录,她才感觉到这白纸黑字的记录是多么靠谱。所以,当妈妈在病床上对她说:“你把这一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她答应了。
  不过,敬一丹真正开始动笔是在妈妈去世后,写的过程断断续续,几度写不下去。有时她一抬头,会有种恍惚,不知身处何时何地,总在回望最痛苦的时候。
  “写很痛,不写也痛,但我不能辜负妈妈对我的嘱托,我经历了人生这么特殊的阶段,有很多对生死的认识和感悟,应该记录下来。妈妈是个特别坚韧的女性,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她给我的这种遗传。”
  关于她:妈妈就是我最忠实的观众
  三十岁时,端详着镜中自己不再年轻的脸,敬一丹叹了口气:唉,我都有皱纹了。妈妈站在身后说:“一丹啊,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妈妈的这句话,让她意识到一个主持人最看重的应当是内在的气质和修炼。
  敬一丹说,母亲是她最忠实的观众,除了看自己女儿的节目,也会看女儿同事的节目。还会边看节目边点评,经常一语中的。妈妈生病后,只要有力气还是会看敬一丹主持的《感动中国》,“最后一年,妈妈只坚持看了几眼,就睡着了,我坐在病房里特别难过。因为镜头前、屏幕前少了一双关注的眼睛。”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敬一丹一直觉得妈妈是年轻的、有力量的,是个强者。妈妈离休的时候,敬一丹几乎无感,因为妈妈马上就被返聘了,又持续工作了7年,所以敬一丹一直习惯妈妈早晨出去、晚上回来的日子。到了妈妈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她经常提醒自己“老了”的时候,敬一丹才感觉到妈妈已经和“年迈”这个词连在了一起。
  敬一丹说,自己人过中年后,越来越认识到妈妈给自己的影响,观察妈妈的角度也有了变化,会把她当成一个示范,看着妈妈怎样变老、怎样生活。
  “如果我一步步走向黄昏的时候能像妈妈那样,就是完美的老年。”
  敬一丹50岁的时候,妈妈给她写信:50岁,正是好时候——30岁太年轻,70岁太老,50岁阅历丰富,经验丰富,今后的路会更顺,更宽。从小怎么长大?长大怎么变老?妈妈恨不得把所有生命体验都告诉孩子们。
  “真正直面变老,是在妈妈离去以后。”
  敬一丹说,“妈妈在,她在夕阳里。我看她,背景是绚丽的晚霞,太阳不会那么快落下。妈妈不在了,我站在了夕阳里。在这儿,我一眼就看到了夜,看到月光,看到生命的终点。”
对谈
  新京报:“死”这个话题在你家是禁忌吗?是否会对孙辈的孩子提起这个话题?
  敬一丹:我们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妈妈去世后,对每一个人都有深刻影响,包括我姐姐的孙女雯雯,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很难受怎么让这么小的孩子理解死亡。雯雯的爸爸妈妈做得特别好,他们让孩子对逝去的人有所表达,孩子心中不仅是哀伤和悲痛,也对生死有了认识。在很多家庭,“死”这个字是个忌语,但是对孩子可不可以说到这个字呢?特别是小孩,他们会隐隐地对“死”有一种恐惧。我们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有候就会想,将来如果爸爸妈妈不在了怎么办?我们从小到大对于生命课,是有很多缺失的。所以我觉得和孩子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分寸下,是可以谈生死的。
  新京报:现在回想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还有什么遗憾?
  敬一丹:妈妈还没有重病的时候,更多陪伴她就好了。陪伴不是探望,陪伴就是朝朝暮暮,在各种各样的琐细当中,让我们的至亲感觉到你在身边。对于重病中的至亲,特别是已经无药可治的这种重病,我觉得陪伴就是药,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药。
  新京报:退休的这段日子都是如何安排的,每天都会做些什么?
  敬一丹:我退休五年了,日子过得很快。有一些大型特别节目我还在延续主持,还有一些主持业务的培训研讨。这五年我写了四本书,退休后很多精力用在记录上,之前工作的时候用话筒、镜头记录,退休之后变成了文字记录。我也一直在联络老同事,有时候都忘记自己退休了,看到他们做节目会觉得自己也身在其中。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