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李浩:将生活文学化的“故事魔法师”

2024-08-16 23:28阅读:
李浩:将生活文学化的“故事魔法师”
李浩:将生活文学化的“故事魔法师”

浩:将生活文学化的“故事魔法师”


作者:吴晨曦 谢宛霏 原载:《中国青年作家报》2024年8月6日第1版、第2版

李浩:将生活文学化的“故事魔法师”   
浩:作家,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曾出版小说集《封在石头里的梦》《将军的部队》《变形魔术师》,长篇小说《如归旅店》《
镜子里的父亲》《灶王传奇》,评论集《在我头顶的星辰》《匠人坊》系列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文学奖、第一届孙犁文学奖等。
  丽江畔,雪山边,一座“故事咖啡馆”正无言地矗立着,等待路人携故事到来。咖啡馆内,3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围绕着人们分享的故事讨论着,希望能从真实的故事中取材,生成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文学来源于生活,人们又能从文学当中窥得生活。故事只是故事本身,而讲述者能够选取故事独特的角度,提炼、转换、深化,故事便成了文学。
  作家李浩是这家“故事咖啡馆”的远程指导人。与此同时,他也萌生了创建自己的“故事咖啡馆”的想法。怎么讲故事?如何读故事?一个个小问题的答案似乎都汇聚到了他所写的《故事咖啡馆》一书中,那些为我们熟知的故事,在李浩这位“故事魔法师”的笔下,正以特别的方式展开——
  用“小真实”成就“大虚构”
  李浩认为,《故事咖啡馆》是对写作经验的解析,“文学是可教的,而技术则能把我们的想法表达得更加透彻。”在这些年当老师、编辑、作家的基础上,他发现许多写作者(尤其是基层的写作者)有着非常独特的生活经验,却因写作技艺的缺乏而写得平平无奇,这显得尤为可惜。
  什么是所谓“技术”?怎么在“真实”的基础上成就“虚构”?李浩在《故事咖啡馆》的楔子中提到了一点:逻辑与说服力。显然,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很有可能是非逻辑性的,但是一旦进入文学小说,写作者就必须强化这个逻辑关系,强化人物行为的说服力。所谓“技术”正是体现在此。文学不是对生活的再现,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构建的魔幻世界,怎么让这个世界更有说服力,是考验“技术”的关键。
  除此之外,在李浩看来,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十分重要。生活经验越多,作家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件、人物的细节时,就能越游刃有余。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以真实成就虚构的方式,“你知道哪些地方更能打动人,因为那个世界曾深深地打动过你”。
  《故事咖啡馆》的每一篇故事都建立在不同的世界之中。明朝万历皇帝秘设的影子机构、清朝崂山道场与科举考场、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咖啡馆、阿根廷博尔赫斯家族与图书馆、丽江雪山路上的咖啡馆等12个时空场景,纵横交织着,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集体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写《影子宫》之前,李浩查阅过大量明朝历史,人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饮食,这些是必须严谨的地方,这种“小真实”保障了文章的严谨和合理。同时,李浩又以“大虚构”建造了一个舞台上的、他人没见过的、陌生的,但又能让人信以为真、感同身受的场域。
  注入作者思想,激发多层想象
  《故事咖啡馆》中的每一篇故事都是他思考的一个方向,是对人类种种认知和诉求的实现。文学不是对生活的复制,它来源于生活又一定程度上跳脱出生活。李浩表示,他会根据思考的方向,让故事化作善于飞翔的鸟、鹰、燕子,抑或是善于潜泳的鲤鱼、鲸鱼,“写作需要思考,也需要呈现书籍的丰富厚重,所以有古代和当下的故事,也有中国和外国的故事。”
  但不论古今中外,在李浩看来,作家无法做到完全忠于历史,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注入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认知,看看这个“支点”是否能够激发出另外的想象与可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已家喻户晓,人们都知道大概的故事内容,李浩保留了故事英雄慷慨的内涵,转而解析“平静水面下的可怕深度”,“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故事,换一个深入的角度,抑或是与时代历史相结合,便有了特殊的、深入的叙述方式”。
  而文学作品要做到“深入”“多角度”,必须经过反复推敲、推翻,费尽一番雕琢之后方能诞生,成为一个能被理解、尽可能曲折动人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文学技术就是‘颠对’(故意与某人作对)。”叙事等同于讲故事,而不是故事本身。作家何平认为,李浩的作品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在他笔下,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有了“新的讲法”,整本书十分好玩有趣,“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的写作建构在丰富的阅读资料库之上,又将这些内容加以‘杜撰’,不同小说就像不同的‘通道’,读者从任意一条进入,都将有完全新颖的感受”。
  小说折射现实生活,更有高于生活的部分
  令许多读者感到意外的是,书中楔子部分《雪山路上的故事咖啡馆》并不是来源于李浩的生活经验,事实上也并不存在这么一家咖啡馆。“但是这里面所有的人都是真实的,杨婧媛、胡月、丁帅、陈露都是我的学生。我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和性格里面的因素,但这个故事完全是我的虚构。”实际上,“故事咖啡馆”本身也是李浩呈现给读者的虚构场景。
  “故事咖啡馆”中的人物是真实的,但是李浩把他们放到了一个虚构的场景中去,根据他们现实的性格特点模拟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创造了一个新的故事。在这个新的故事中,这3个年轻人在并不存在的咖啡馆中讨论着有关小说创作的话题——这是一种故事推进模式,而背后是作者在通过故事表达他想传达的理念。李浩表示:“我是书斋型的作家,对生活里那些所谓的光怪陆离兴趣不大,所以我更多时候愿意从主题考虑生活的、生命的追问。我对小说故事的建构,更多是来自于理念。”
  但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够正确理解一部作品背后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可能在读了一本书之后,有些人得到了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作者有可能并没有有意传达。但在读者的加深理解、解读之下,也能够逐渐丰富一部作品的内涵。
  许多读者在面对“有难度”的作者时,常常会思考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作家李壮认为,更重要的是作者“是怎么说的”、读者“读到了什么”。时过境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对作品有不同的读法。譬如幼年时跟着课本读《唐吉坷德》,会认为唐吉坷德是落寞的骑士;青少年时,会幻想自己也是一名人见人爱的骑士;进入中年,意识到自己和人类的有限性之后,发现当一名“桑丘”也挺好。而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其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要用人生的经历,去书中收获不同的感受。
  读者们收获的“理念”并没有标准答案,这种“高于生活的部分”作为精神收获,最终又回归到生活当中。
  “好的小说家应该是好的心理学家,他懂阅读者的心理,懂得故事里面的每个人物面对一个事件的不同反应。这个博弈的过程充满乐趣,也充满游戏精神。”李浩说。有条理的逻辑串联,时代历史背景的细节化,特殊的叙述切入角度,“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构成了一个个精妙绝伦的故事呈现。而李浩作为隐居幕后的“故事魔法师”,还在不断地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灵感,印入文学创作中去。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