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大作家自传忏悔的背后都掩盖了什么更大的羞耻

2020-06-21 16:39阅读:
大作家自传忏悔的背后都掩盖了什么更大的羞耻
大作家自传忏悔的背后都掩盖了什么更大的羞耻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家事》专辑)
这一两年持续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帮大吉编和推送,现在打算自费出版她写的家事。大吉虽然坚持说这是家事,不是自传,但如此以她自己的经历为轴心讲述的家事,应该就是自传。


最大感慨两点,一是大吉记忆力真是好,这一生惊涛骇浪,经历民国、抗战、内战、解放、四清、反右、文革、下放、文革结束、科学春天至今,八十多年风起云涌,纤毫入微,细节都在。二是仁心宽厚,
写的基本是事无巨细好人好事,不好的人一笔带过。我和八子要追问,文革期间非要把你户口迁出北京的然后在嫩江老整人的造反派是谁啊,分房子说你和老爸没资格的人是谁啊,她一律回答,你们不认识记住好人,不追责坏人,太厚道了。换我写,那还不拿起笔来做刀枪,一个不饶恕。
大作家自传忏悔的背后都掩盖了什么更大的羞耻 中学生大吉
大吉写到她自己,当然也是尽量把逻辑说通,有感恩有道歉,有惋惜更多是挚爱,这是写作者的特权,不过多美化自己,赋予自己一生以逻辑以说明以因为所以总是可以的。
在所有写作形式中,自传看起来门槛最低,谁都有权利记录和回忆自己的一生,文字好坏不吝,专业不吝,闻达之人和普通人不吝,自己生命的版权还是有的,大吉这样的民间叙事,对历史和时代旁敲侧击的补充记载作用相当珍贵,如果像大吉这样肯诚实纪事一生的人多一些的话。


和普通人不一样,对专业作家来说,自传也是创作,也存在作品优劣问题。斯特凡·茨威格说过,在一切艺术形式中,自传是极少可能成功的,因为它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有责任心的一种。我最近在听茨威格的《三作家传》,他说 “害怕别人讥笑,随时随地都会把一部自传引上最危险的歧途。” “艺术家最难于真实塑造的不是他同时代和任何时代的人,而是他的‘自我’。自我描述的成功率很低的,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种大胆行为的不可估量的困难。用书面语言描绘出个人的活灵活现的画像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的。”
茨威格还讲了两个例子很好玩:让·雅克·卢梭看起来彻底坦白、懊悔地承认,他这位著名教育小说《爱弥儿》的作者,让自己的子女在育婴堂里变坏了。不过事实上,这种貌似掏心掏肺的供认,只不过是掩盖更让他羞耻的生理真相,那就是他很可能从来就没有孩子,因为他没有能力生育孩子。这个翻转很狄更斯啊。
托尔斯泰宁愿在他的忏悔里痛斥自己是嫖客、凶手、窃贼、奸夫,而不肯用一字一句承认这样一件小事,他一生中对他的伟大对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判断都是错误的,并向来对后者毫不宽容。想必对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来说,世俗的名状清晰的错或者说罪可以和盘托出,但涉及思想上的误判刻薄才是完全无法启齿的。
戈特夫里德·凯勒曾就这种声东击西的手段讥讽过所有的自传作品。他说:“这个人承认七种大罪,可是有意隐瞒他左手只有四个手指头;那个人讲述和描写他的一切色斑和后背上的小胎痣,惟独对他所作的一次使他良心不安的伪证讳莫如深。”这有点类似娱乐圈公关,如果明星恶性出轨了,公关团队由于时候会抛出该明星身上更戏剧更吸引人的一些岔子,来转移视线。
这么说,不仅仅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人类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类自己会把她打扮得尽量得体,最多抛出一些自己可以接受的低质量品格和过往,掩盖真正死也不能说的讳莫如深的内心羞耻。
关于自传,还有个趣事后面的乾坤。诺贝尔那样辉煌一生,反复被怂恿写自传后,一调皮来了篇不到100来个字的自传给自己盖棺定论成为自传记的一股清流:阿·诺贝尔,呱呱坠地之时,小生命差点断送在仁慈的医生手中。主要美德:保持指甲干净,从不累及他人。主要过失:终身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罪恶:不敬鬼神。重要事迹:无。
诺贝尔这篇像墓志铭一样的极简自传,被当成美谈传颂,其实就终生未娶这几个字背后就有无限唏嘘。瑞典作者肯尼·范特《诺贝尔全传》,为这科学家、发明家、巨富一生坎坷感情生活做了补充。
一八五一年,十八岁的诺贝尔在巴黎读书时候,和一个对他一天到晚钻实验室里的很好奇的小姑娘陷入热恋。不幸的是这个女孩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诺贝尔悲痛欲绝,精神上受到严重伤害。
诺贝尔四十三岁那年,决定招聘一位女秘书兼管家打理自己的食宿。他在报上刊登广告:“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有意聘请一名懂得多门外语的女士担任他的秘书兼管家。”
经过筛选,诺贝尔决定录用家庭教师伯莎。见面之前俩人的通信显得相当默契和三观一致,伯莎决定到巴黎诺贝尔的寓所上班。

两情相悦的故事伊始,伯莎却告诉诺贝尔她一直与一位男爵相爱,但男爵母亲嫌弃伯莎出身卑微、家庭清贫而百般阻扰。诺贝尔对伯莎说:“忘记他,留在我这里吧,我给你幸福!”实际上,伯莎和男爵都在彼此挂念对方,他们忘不了彼此。后来伯莎接到男爵来信。男爵的妹妹也给伯莎来信,叙述男爵在伯莎离开以后无比忧伤,她鼓励伯莎要勇敢地与哥哥结合。伯莎最后决定离开诺贝尔去找男爵。她趁诺贝尔外出之际,变卖了首饰,买了火车票赶回维也纳。伯莎甚至留给了诺贝尔假地址,彻底斩断情缘回到她的真爱身边。

诺贝尔伤心欲绝,无心工作。如果说初恋给诺贝尔的心灵留下了极大的创伤,那么伯莎的离开则让诺贝尔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度的自卑。他感觉自己相貌难看,不吸引异性。
心情郁闷的诺贝尔在旅行途中,结识了卖花女美丽女郎索菲。诺贝尔一见倾心。
索菲出身社会下层家庭,家庭经济窘迫。诺贝尔爱上了这个比他小二十三岁的美人,承诺帮助索菲一家,二人陷入热恋。然而,索菲和诺贝尔差距巨大,索菲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就是一个花瓶。索菲从小缺乏教养,无心向学。结识诺贝尔以后,索菲贪图享乐,花钱大手大脚。精通好几国语言的诺贝尔,耐心教授索菲法语,索菲也没学清楚。痴情的诺贝尔并不在意,对索菲的要求有求必应,甚至准备和索菲结婚,遭到家人及朋友们的一致反对。索菲为了从诺贝尔手中得到经济利益,一方买与诺贝尔若即若离,一方面经常与别的男人来往,还与匈牙利军官生下一个私生子。

晚年的诺贝尔对索菲在精神上仍然依依不舍。立遗嘱每年给索菲六千福林的生活费。1883年到1893年,是这位发明家一生当中最孤单的日子。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后,诺贝尔迁居到意大利,暮年的诺贝尔身边除了佣人没有朋友和亲人。
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日,诺贝尔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意大利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诺贝尔去世后安葬在斯德哥尔摩的北墓园。
索菲用诺贝尔留给她的遗产,生活奢侈,诺贝尔去世后,她通过一位律师,向诺贝尔的遗嘱执行人软硬兼施,企图勒索更多的钱财,否则她就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卖掉换取钱财。
这些痛彻心扉内容,诺贝尔恐怕是无法下笔的。有几个人有张爱玲写《小团圆》的勇气呢。
茨威格说,在写自传的这个最虚荣的人本人(而且恰恰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完人,不是像他想在他人面前表现的那样完美无缺。因此,他很想让他的丑恶的秘密、他的不足之处和他的狭隘浅薄跟他一起灭亡,同时他又希望他的形象活在人间。可见,羞惭是每部真正自传的永久的敌人,因为羞惭企图以妩媚的态度诱使我们不去真实地描述自我,而是按照我们希望被看到的样子去描述自我。
大作家自传忏悔的背后都掩盖了什么更大的羞耻 大作家自传忏悔的背后都掩盖了什么更大的羞耻 后面的私货:

我当记者时候,采访过一些名人,如果交流得好,话到深处,总会碰到禁忌,我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话,这事我不会说,活着时候不会说,死后也不会说。这差不多就是碰到需要修改的记忆之处了,不会对别人说,有朝一日自己用文字或者什么其他方式表达的话,比如自传,那一定是修改编辑过的,或者说买一藏一,用比较体面的弱点,把永远无法面对的黑暗掖好。这么说来说自我描述,也就是自传的确有一种不可能性,因为记忆是不可靠的,是会被修改的。

我想了想,自己需要修改的经历有多少,光光这么一想,都吓得够呛,后背发凉。反正小人物混迹一生,荒唐与努力并举,诚实起见,还是不自传了吧。

大吉的恳家事敬请待。我人不在国内,自费出书,编辑、制作、发行等等环节,都比较考验大家有什么好主意吗
大作家自传忏悔的背后都掩盖了什么更大的羞耻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