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由“夸夸群”引起的思考

2019-06-18 14:29阅读:
代宗艳
今年3月,一种名为“夸夸群”的社交群组在各大高校兴起。所谓“夸夸群”,就是一种微信群,“夸”即“夸赞、赞赏”。在“夸夸群”内,被人夸奖是家常便饭。没有规则,直接夸,随意夸,各种夸都行。例如:有人提出“学习了一下午,求夸”,便会有群友夸赞称“能抵制住外界的诱惑而认真学习,说明您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好孩子”。某大学社会学院一个大三学生,一次不小心把啤酒倒在了书包上,在“夸夸群”内求夸,得到的夸赞让他意想不到:“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仔。”
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出现了“夸夸群”。这种微信群在高校中流行,也催生了一种付费获夸的商业行为。某电商平台在3月初就推出了全新的“夸人服务”,价格在1元到100元不等。那么,对于“夸夸群”现象到底应该支持,还是应该反对?清华和北大还为此专门开了辩论赛。“夸夸群”的蹿红还引起了外媒的注意。英国《泰晤士报》就公开报道了这一现象。美国消费者新闻和商业频道(CNBC)发表了《中国新的社交媒体热潮:随意付钱给别人,为你奉上溢美之词》一文。
支持的观点是:在“夸夸群”里可以通过夸赞的方式消解一些不开心的情绪。而不赞成的则认为:过多的肯定与赞美会让人们迷失自我。其实,在“夸夸群”中,许多与其说是夸赞,还不如说是调侃。比如有人在群里说“早上没去上课结果被点名了”,便有人回复“睡眠这么好,一定是个幸福的人”“真羡慕,老师还记得你的名字”等。虽然这些很无厘头的夸赞或吹捧并不能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但是能够缓解人们片刻的焦虑,给“丧”的生活注入活力。
“夸夸群”的夸赞行为是通过语言的方式给人的心理带来轻松感和快乐感,折射了语言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这就涉及语言的社会性质。根据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因此,社会性是语言符号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跟其他社会方言,乃至跟日常交际语言进行比较,网络语言这种语体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游戏”性质,娱乐色彩十分明显。“夸夸群”的出现满足了当下人们追求娱乐、调侃、放松的心理追求,凸显了语言传递信息之外的“游戏”功能。
在语言学领域,存在着“礼貌”
“认同”与“互惠”的交际准则。“礼貌原则”是指说话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运用一些包括夸赞在内的语言使得谈话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认同”是“新修辞学”思想的核心,“新修辞学”认为修辞是说服听众的艺术,夸赞即被视为获得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互惠原则”则是构建交际两端共享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构成人类社会群体的关键因素,“夸夸群”成员的互相夸赞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原则”。这三项交际准则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习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赞扬自古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夸夸群”中无厘头的夸赞,纵然看起来十分虚假,倒也能营造出一种奇妙的互动关系。
从“夸夸群”中固然能获得些许心灵慰藉,不过,比起他人的赞美,人们更需要的是面对挫折的勇气与坚定的自我认同。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6期。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64370935订购。或在淘宝网搜索“咬文嚼字”选购。
由“夸夸群”引起的思考
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阅:全国邮政报刊订阅客服电话:11185-9-2。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