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因一句牢骚话而仕途尽毁的柳三变

2017-08-16 06:27阅读:
奉旨填词:因一句牢骚话而仕途尽毁的柳三变 因一句牢骚话而仕途尽毁的柳三变
北宋时期有一位大词人,因为科考不第的一句牢骚话,让自己的仕途尽毁。这人是谁呢?他就是大词人柳永。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词从上层社会回到市井里巷中。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放到今天,恐怕就是流行歌坛天王级别的人物了。不过,祸福相倚,词给柳永带来名扬天下的同时,也给他惹来纠缠一生的麻烦。就是因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样一句因考试不第的牢骚话,决定了柳永一生难入仕途的命运。所以,想从政的人,在公开场合一定要谨言慎行。否则,纵然才高八斗,也会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柳永出生于父亲任所(约公元984年,费县),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与兄三复、三接,并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柳宜入汴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柳宜又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
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不久入扬州,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遭严词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不久,柳永对此次应试的不利,不再介怀,并作词:《如鱼水·帝里疏散》,对试举抱着希望。柳永哪里会想到,他所作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不久便传遍京城内外,并为他仕途不顺埋下伏笔。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同时,与相好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柳永作词《征部乐·雅欢幽会》,抒发失意兼失恋的苦闷情绪。
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而柳永却第三次落榜。
宋仁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据载,这次考试柳永本已得中进士,哪知仁宗皇帝看到柳永的名字时,便想起了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心里一阵冷笑,大笔一勾,抹掉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另一种说法是,宋人严有翼《艺苑雌黄》载:“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
万般无奈的柳永,索性玩世不恭地打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以填词为生,从此,柳永词名日隆。不久,他又离开京师,由水路南下,更深地扎入市民堆里写他的歌词去了。
(本篇完)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