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诗经》: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2019-05-22 08:10阅读:
读《诗经》: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读《诗经》: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久居岭南,若不注意饮食,又不经常运动,难免会感到身上“湿气”很重,容易疲乏、痰湿、睡不醒等等,整个人处在亚健康的状态当中。老广东们就会苦口婆心劝你,要“多饮汤”啦。也难怪,亚热带的季风气候,天气湿热,瘴疠之气颇重,在古代,这里可是上好的流放和贬谪之地,岭南各处都收容过众多的文人官宦。
他们在这里为官、生活,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诸多诗句,像“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流传后世的诗,就是苏东坡在当年流放惠州时所写。
古往今来,流放者或者流浪者,一般都是去往苦寒、艰辛之地。也不是人人都有苏东坡这样的襟怀,能以高洁的志趣,超脱于贬谪发配之苦。在遥远的《诗经·小雅·四月》中,流浪者就悲愤地写道“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酷暑难捱,秋日凄清,远离先祖之地,何时才能结束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小雅·四月》开篇就是这样的悲苦底色,随后,再写到自己身处“相彼泉水,载清载浊”这样的地方,却无枝可依、心中愤懑也无人可诉。“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诗人在这里,提到了四种植物:蕨菜、野豌豆、枸杞和苦槠。这四种植物都是山野贫瘠处生长的可食的植物,是穷人的口粮
。前三种采其嫩叶,而最后一种采其果实。
“桋”,据考证,应该是苦槠类的锥属乔木,可以长到15米那么高。这种乔木耐干旱也耐瘠薄,会结出像毛栗那样的坚果,槠栗,也叫做苦槠子。古代,人们捡拾熟透的苦槠子也不是直接食用果腹,而是将其磨成粉面,做成豆腐来充饥。
也可以想象,四季轮转,依靠薄田、山野之物来维持生计,日子是多么的艰辛。苦槠树的木质很紧密,而且有弹性,在古代也常用来做车辋;而且,这种树木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且具有深根性,在今天也被广泛种植,在荒山造林的很多山区、丘陵地带都能看到苦槠树。除却现实的功用,苦槠树叶枝繁茂、树影绰绰,也是上佳的风景树,很多寺庙、庭院都种植而作观赏。
今天,纵使秋日凄清,应该也不会再有《诗经》中那样饥馑的流浪者,在树下捡拾苦槠子了。虽然,每个世代都有自己的流(放)浪者,他们也许都吟唱着自己的流浪者之歌,但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这样的悲恸,过于深重,并不是每个世代都如此低回。也许只有那些永远回不到家乡的困苦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哀告。苦槠长在荒野山林,也长在人工林场,或长在庭园之间,不论长在何处,都见证着每一代流浪者的足迹,他们都在各自的苦槠树下,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诗行。
(本篇完)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