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面缚衔璧:是微子启发明了一套极具表演的投降仪式吗?

2020-08-06 07:30阅读:
面缚衔璧:是微子启发明了一套极具表演的投降仪式吗?
面缚衔璧:是微子启发明了一套极具表演的投降仪式吗?
微子启,是殷商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他最有名的一个身份就是宋国的始祖,但既然是宋之始祖,为何不称宋公,而叫微子?原来他早前因受封于微,故名微子启。微国初封地不是太明确,一说在今山东微山县(微山湖古代为陆地)境内,微子启死后,还被葬在了那里;也有说法认为,微国初封薄邑,即史书上说的“孟渚之滨”。即后来的薄县,具体位置不明,大概在今河南商丘东北方向,与山东微山县相距不远。不管怎么说,微国始封地当在这段距离之间。微国其实早在先商时期便已存在,可能是夏朝的姒姓封国,据说,在商朝晚期,由于势力太过强大,遭商人驱逐,微国被迫西迁。之后,商王帝乙将微国故地,封给了自己的庶长子微子启,建立了子姓微国。
  子姓微国历史不见史载,但对于微国开国国君微子启的事迹,各种古籍记载得非常丰富。微子启受封微国时,正是天下大动荡的开始,商王频频东征,国力日趋腐朽,而与之相反的是西部的周部族日益兴起,诸侯纷纷归附。微子启是个知明理、识大局的政治高手,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他见商纣王穷兵黩武,生活糜烂,又滥屠忠臣,窥见王室已岌岌可危,便当机立断携着他的微国子民,归附了周部族。武王克商牧野之战,微子启以及他所在的微国,上演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对他的评价,多为正面,《论语.微子》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
仁焉’。”意思是,纣王昏庸残暴,微子脱离了商纣,箕子装疯被纣王囚禁配为奴隶,比干因忠谏而被处死。孔子说:“这就是殷商的‘三仁’。”可见,孔子将他比作“仁义”的典范。
《吕氏春秋.诚廉》记载:“(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启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意思是,周武王派召公与微国在共头山结成联盟,盟书约定说:“(周王)承诺让微国世世代代当诸侯之长,奉守殷商祭祀,允许你供享桑林礼乐,把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一带)作为你的私人领地。这一则记载说明,武王伐商之前,曾与微子启有过口头承诺,前提自然是微国帮助武王伐纣。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荀子.成相》说:“武王怒,师牧野,纣卒易向,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于宋。”意思是周武王一气之下率师于牧野,与商军一场大战,决战中,纣卒突然纷纷倒戈,助周伐纣,之后,微子启下车投降,武王称赞他,后来,将他封于宋。如果将两则联系起来稍作想象,纣卒临阵倒戈向周是不是跟微子启有关?按照荀子的说法,牧野之战时,一开始微子启率领纣卒与周军展开对决,突然他一声振臂高呼,纣卒纷纷“易向”倒戈,之后他率先“下车”,武王善之,具体过程不清楚,荀子的话中信息量很高。
不管怎么说,微子启是周国的“内应”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当然,这是建立在微子启慧眼识途,眼见着殷商末日将到,前提作出的能保存殷商祭祀的唯一途径。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因为微子启助周克商有功,得以使殷族一脉不被夷灭,祖先祭祀得以维系。这就是元代王鹗在《滹南遗老集》中所说的:“微子不去,无以存殷之祀。”《盐铁论.相刺》也说:“纣之时,内有微、箕二子,外有胶鬲、棘子,故其不能存。”牧野之战的胜利与周武王得微国之力是密不可分的。
  但即便微国为武王克商功勋着著,毕竟还是殷商后裔,要光明正大的投靠周朝必须还得有个形式,为此,微子启独具创造的发明了一套极具表演手法的投降仪式,《史记.宋微子世家》和《左传.僖公六年》都作了记载,那就是“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榇。”翻译过来就是,(国君)双手反绑,口中衔璧,大夫们穿着丧服,士卒们抬着棺材。其实,这就是一幅国君出殡的场面,微子启把自己“活丧”来请求武王对殷商后裔的宽恕。这一招很管用,“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武王亲自替他解开绳子,接受他的璧玉,烧掉他的棺木,给予礼遇,安抚他回原地继享诸侯,答应他善待殷商遗民。这就是成语“面缚衔璧”的由来,后世有不少诸侯面临亡国危难,为保国祚延续时有防效。
武王定天下后,将殷畿旧地一分为三,置卫、鄘、邶三监。得以保存的殷商封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纣王之子武庚的邶国,却处境堪忧,受到“三监”的严厉监视;而另一个就是微子启的微国。成王年间,三监随武庚叛乱,周公旦平定后,成王重封,划出殷商旧地的一部分建立宋国,由微子启的侄子稽任国君,同时,将微国并入宋地。《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微子开(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按照司马迁的称呼格式,微子启是宋国的始祖,但真正宋国的开国国君当从宋公稽开始。
(本篇完)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