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心制度渐趋完善

2021-01-19 08:10阅读:
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心制度渐趋完善
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心制度渐趋完善
“土木堡之变”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堡之变”后,第二次断层。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与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英宗南归后,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在此期间,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心,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逐渐下降。“土木堡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也未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发挥作用,表现羸弱,在军国大事中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引起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土木堡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北京围城不下,则是蒙古内部矛盾的激化。不久,蒙古各部终于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也先称汗,但他无法解决造成封建割据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矛盾,为人又心胸狭窄,荒于
酒色,终于兵败被杀。
大批的蒙古人不愿在漠北过坚苦的日子,借此机会投靠明朝,定居北京及北直隶各地。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的战役。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而朝中士大夫为防止明王朝重蹈北宋灭亡覆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臣李贤说:“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明军在土木堡大败于瓦剌,导致严重的军事危机,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这次战役的记载,颇多歧异与疑点,尚需条梳史料,以澄清事实;明军参战人数、瓦剌军行进路线、明军回军策略,以及明边镇在土木堡之战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仍需探讨。
也先名为进贡,实为侦察。经常贿赂翻译,探听明廷的虚实。也先还曾提出过与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翻译人员私下擅自答应,而朝廷却不知道这回事。
这是“土木堡之变”的第一个疑点。朝廷中的翻译人员,怎么敢擅自代替朝廷答应这种大事,这种事情是要抄家灭族掉脑袋的。就是放在现在,引起国际纠纷也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小小的翻译如何有这个胆子,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后面又是何人指使。
当时,宣府和大同都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据记载,在瓦剌进攻之前,大同就有四五万人马,宣府也有八个卫的兵马。后来,又陆续派遣朝中要员到那里整顿军备,而且,大同、宣府的兵马在全国来说也是精锐中的精锐,为何刚开战就不断的损兵折将,外加失地?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在与瓦剌开战之前,还与瓦剌做着走私军火的生意,明英宗的贴身小太监喜宁,是女真人。
王振对待瓦剌,自始至终的态度就是两个字:强硬。所以有人就猜测,这场战争是王振故意纵容才发生的。有人分析说:主动出兵受朝臣制约,自己没法参与,皇帝也未必情愿,对方来攻,就求之不得了。在权力欲满足之后,王振还想再享受一下军事成就感带来的高潮。
不过,这么说就有失公允,王振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他不必在谋求什么功劳,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保持权位了。为什么还非要冒险和瓦剌打一仗,万一输了呢,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声望,把小辫子送到了朝臣的手里。
双方的对比,无论从哪方面对比,大明朝都是占有优势的。可是占有优势的大明王朝却败了,败得莫名其妙。而那时,人们做的就是把战败的帽子扣到王振的头上,毕竟王振仅仅是一个人,他的上面还有皇帝,下面还有各级将领,对面还有朝中的大臣。
此前,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明军“奇迹般”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动员、粮草、军械一系列准备工作。此后,明军行军途中,毫无纪律,甚至在大军行进两天以后,明英宗不得不诏谕随行文武官员,晓以行军纪律。
朝臣在初期纷纷阻止英宗亲征,这无可厚非,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在明英宗出征以后,后勤补给竟然满足不了军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难道在英宗出征的时候,他就没有想过后勤的问题?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就是连八岁的小孩子都知道,难道一个一国之君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后勤补给不上的话,那英宗为何会出兵,大臣就没有在这方面劝告皇帝?如果后勤能够保证得上的话,那么后期为什么朝廷的军队人无粮,马无草?
“土木堡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全盛之天下”,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远在瓦剌之上,后续的北京保卫战就是实例,所以扭转战局,是实力使然。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