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兰亭序的起笔为什么有那么多曲头

2018-11-23 16:06阅读:

兰亭序的起笔为什么有那么多曲头




  启明按:王羲之《兰亭序》里,有很多特别的起笔方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羲之要这样起笔呢?


  前面数次提到晋代是一个“法前的时代”,而兰亭序的出现是第一次正式确立了一套规范的笔法,这种笔法一旦确立就立即风靡,不仅唐初的诸位大家皆拜倒在石榴裙下,直到今天仍被认为是书法之“极则”。(此段所言之笔法不包括篆法,隶法,草法,而独指应用最为广泛的行楷之法)


兰亭序的起笔为什么有那么多曲头



  这里又要说几句可能大家不爱听的。如果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书,于永和九年在众目睽睽下发表,那么在晋代就应该出现深受其影响的类似于唐写经那样的书法作品,而事实是在智永以前我们能看到的书迹几乎都找不到受兰亭影响的痕迹,而自唐太宗把兰亭序公布以后立刻学者云集,初唐书风皆围绕兰亭而展开。


  我们来编一个故事吧:


  永和九年王羲之二两黄酒下肚,在众目睽睽之下奋笔直书写下兰亭序。旋即酒醒,一看:哎呀糟糕,老夫的笔法暴露了。这还了得!!于是王马上收起兰亭序密不示人,连自己的七个儿子都不让看不让学。


  后来兰亭序被传入内府珍藏,一直处于不得见人的状态。中国历史上不仅有著名的官二代,还有几个著名的书二代,例如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米芾米友仁父子,文征明文彭父子。这几位书二代的笔法都直接取法其父,从传世作品看笔法都是一脉相承的。而最倒霉的书二代就是王羲之的这七个儿子,老子写出了如此了得的天下第一行书,居然不传兰亭笔法于内人,不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分享,真不够哥们。


兰亭序的起笔为什么有那么多曲头


  倒霉的还不仅仅是这几个儿子,王的六代孙子,如王僧虔、王志等皆无机会学习兰亭笔法。直到七世孙智永终于有了学习兰亭的机会,这一学不得了,把兰亭从头到尾学了个底朝天,武装到毛孔,于是写下比兰亭笔法还要兰亭笔法的《真草千字文》,终于为自己的六世祖出了一口恶气。


  这个故事是不是比任何韩剧都要狗血?


  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王献之没有学过兰亭序,他写得像兰亭的字没有传下来而已。我只想说,其实我小时候也写过一张字像极了兰亭,只是现在找不到了,你信吗?从王羲之到智永,世经七代,年逾三百,如果学兰亭像唐初那样蔚然成风岂能无一件作品存世以作旁证。


  那么之所以把兰亭序称为法书之始,兰亭的笔法到底有何不同,与当时的工具又有何密切关系,且看下文分解。


  这是兰亭里非常常见的一种起笔方式,而这种起笔明显的带有三种意图:探,转,按。


兰亭序的起笔为什么有那么多曲头


  用李炯峰老师的话说这就是在起笔时要把笔毫扎入纸中,以利于铺毫行笔。——启明注


  所谓“探”,就是让笔尖最细长的第一根笔毫先着纸,感应笔尖的状态。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网上陈忠康的一个给美院学生演示临摹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的视频,视频中陈老师要学生注意每一笔的起笔都是从笔尖最细长的第一根笔毫开始逐步下按的。


兰亭序的起笔为什么有那么多曲头


  笔尖第一根笔毫就是笔的轴心统帅,让它先安定下来就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躁动,所谓“擒贼先擒王”。


  所谓“转‘其实和按是同步进行的,转是一个捻聚笔锋的过程,这个动作可以帮助周末的毛向先着纸的第一根毛聚拢,提醒大家不要掉队。


  所谓”按“不需要解释,按下去是必然的。


  这种起笔方式比起我们在王尺牍里看到的直接侧按而下复杂一些,从第一根笔毫触纸开始做到了对笔毫的绝对控制,入笔的行程被大大的加长了,行程的加长有利于过硬的兔毫在下按过程中弹性加大的过程变得平缓。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这叫“软着陆”,而事实上这种起笔方式铺完毫以后能保证在行笔的过程中不需要再加一些莫名其妙歇的斯底里的多余的中段调峰动作,完成铺毫后行笔能够保证一泄而下直至收笔,大大提高了行笔的稳定性和流畅度。


兰亭序的起笔为什么有那么多曲头


  所谓的起笔就是为了提高铺毫的质量,铺毫的质量高笔毫铺下去齐整安定就能心中无碍果断流畅地一气写完行笔,铺毫的质量差行笔过程中就会感受到笔的异动,导致行至线条中段突然不敢往下写,停下来做二次调峰,导致线条不流畅,如果不做二次调峰,线条就会出现意外的摆动。


  前面讲过兔毫硬,易开叉,在二王尺牍里王顺应笔的这一特性采用侧锋起笔的方式入笔,但是每每还是不能保证起笔后中段能顺畅到底。在兰亭序的笔法上增加这一“探”一“转”,加长了铺毫的行程,总算把这硬得讨厌的兔毫给基本镇住了,但是还没完,后面还会有兔毫出来捣蛋的图片。


  本帖第二部分讲过一个观点(请参阅《【欲知笔法先知笔】(二)不知有汉(上)》),笔法就是用来掩盖笔的缺点的。反过来说,笔的缺点会导致笔法的进步,王尺牍里没有掩盖住的缺点兰亭里出现了新的解决方案。笔与笔法就是这样一对难兄难弟。笔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笔法的简化,例如兰亭这种较为复杂的起笔在宋以后的小行书中就很难见到了,因为后来的笔做得更加刚柔相济,已经不需要费这劲去消解笔过硬的弹性了。


兰亭序的起笔为什么有那么多曲头


  这就导致有些兰亭笔法迷觉得后来的行书没有这种他们认为很有装饰性的起笔形态就退步了,跟兰亭没法比了。其实古人写字虽然也讲究写得好看,也臭美,但是写得爽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笔已经不需要小心翼翼地这样去控制直接按下去也很听话,那还费这个劲干嘛呢?


  而今天在临摹兰亭的时候用狼毫这样去模仿这种起笔的形态也是多少有点无病呻吟,真是拿一支兔毫去写你才能感觉到这个动作是多么的必要。如果你用一支羊毫放大很多倍临兰亭还想写出这种起笔的形态,我劝你还是算了吧,能写出来也不错,写不出来也别跟自己过不去了。


  这种写法的形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有极好的锋颖。本章取名“隋与争锋”就是指的这个。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