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书事(三三一)

2024-03-12 13:18阅读:
这几天天气晴好,心情也好,很适宜于写书事。不过气温还是有点低,昼夜温差大,就像某个神经病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一阵儿一阵儿地,让人捉摸不透。这种天气,有些墨客骚人一定也会以“春寒料峭”来形容它,虽然他并不明白“料峭”是什么意思。凡事较真就没有多大意思了,会显得自己多少有点孔乙己的,亦只是调侃则个。
言归正传写书事。好长时间以前,到万邦旧书店转了一回,是看魏南坡在圈中发图片,好几册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书颇吸引人,就想淘几本看看。去了就是喝茶,闲坐,侃大山,无非书人书事。看见书台上的一堆书中有本朱光潜的《艺文杂谈》,仅是封面就很好看,便想买回,小魏总却说,这一堆都被他人买过了。只好放弃。稍后他又说,可以先拿回去,他别的地方有复本。我心里清楚他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于是还是坚决地回绝了。回来后在孔网上找了找,就买下一本,品相还不错。此书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次年即重印,印数竟至于三万册,是很高了。前几天看一个出版人公号,说有一个统计数字,现在每年出版的书籍在数十万种,但年销量低于十本以下的书籍就占了一半,浪费了多少资源啊,想来都是造孽。
还是在朋友圈中看到的一本书,是中国美院王犁教授晾晒的,《蔡若虹美术论集》,四川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出版。在孔网上买得一册,书价平平。书的封二右下角盖有一枚条形印章,有“XX书笺”字样,篆书不太好认。蔡若虹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即在中国美协供事,后一直担任副主席职务,在美术创作、美术评论等方面颇有建树,活的时间也很长,世纪初辞世,九十二岁。这些老派人物,像朱光潜、伍蠡甫、王朝闻、蔡若虹等,文章学问都做得有板有眼,文字读起来也很实在,这些年很喜欢这样的风格。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一些书籍,很是朴实无华,大致为一时之风气,回头看去,真想重返经典,让人生欢喜心。
古旧书店去过一回,大致流连有一个多钟头。新书实在也没什么要买的,买了一辈子,该买的都买过了,看也看不完,再说年岁渐长,看书也是负担,眼睛和精力都不允许。有时买书,纯粹是闹着玩,安抚心情,觉得有事干而已。在楼下折旧区买得一册杨仁恺著《中国书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三月出版。图书原定
价九十元,在八折书架上放着,就买了,待付完款,却是一百二十元。都怪自己粗心大意没有认真查对小票。本想退掉算了,因为杨仁恺的书以前买过,其中重复的文字一定也会有,但觉得这个版本不错,以为是折扣书,将就着可以费些银两亦无关紧要,不想不降反增。书底有重庆书城图书印章,印章一侧有铅笔书写洋码字一二〇字样,一如店员所说。罢了罢了,以后注意点就是了。
应召到三三堂拜访过马治权先生一回,喝茶,他揉搓了些陈皮在壶中。收纳了他写的几幅作品,在先生指导下亦写了几张字,颇为受益。他完成了四十余万字的长篇《鹜岛》,初稿打印本厚厚的一大册,亦带回品鉴。中午同与一位熟悉的女士共餐,就在小区周边的陕北餐馆。因为公筷上得晚,我把他们两人的羊肉块都吃掉了,好在人熟不以为过,马先生还不停地鼓励多吃。女士则调侃说,马老师觉得你看那么厚一本书很辛苦的,你就多吃点。是,我就多吃点,可以增加一些能量,拉长续航能力。确实吃得我撑得受不了了,晚上没有吃饭,第二天早上还是不想吃,只是喝茶。临行,马先生招手喊道,以后过来不要带茶叶了。是,他有好茶叶,我也多次拿过,有一回是桐木关的金骏眉,青女士直至现在还说,那是我喝过的最好的金骏眉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